第二第18講(5 / 6)

不短一時,啥都不缺。時間、空間、萬法都是一個我,共同的一個我。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在夢中老是執著我、你、他,要趕快醒來!是不是就是一個人啊?我們現在的這種處境就是這樣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夢境,做夢的就是一個人。這是佛法的命脈!

但現在佛門內部有一種邪知見,認為每一個人將來都要成為一尊佛,這就是多元論,沒有這個道理。《楞嚴經》是不是時時、事事、處處都把我們引導到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唸啊?反反覆覆地講這個法。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但是我現在聽你老人家講佛法,用的還是我這個攀緣心「允所瞻仰」——作為我的依靠。「允所」,就是作為;「瞻仰」,就是依靠、依止。其它靠不住、我找不到。他總以為在我們這個妄想心之外還有個心。他不懂得我們這個妄想心轉迷為悟,妄想心當下是不是就是真心?他不懂得孫悟空變成了茶杯以後,茶杯當下就是孫悟空,非要把個孫悟空找出來;他不懂得這個拳頭變成手掌,眼看手掌心看拳,手掌當下就是拳頭,他還是認為我就是依靠這個手掌,非要在當下把這個拳頭掏出來給大家看、非要找出來,怎麼掏出來呀?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徒獲」,就是白白地獲得這個心。怎麼獲得這個心呢?是從佛的說法中好像知道有這個心,叫「徒獲」。知道那是我的心,但是又不知道它在哪裡。「此心」,是佛開示的「妙明元心」。我聽到了、我也聽懂了、我也相信,可是我不知道在哪裡,叫「徒獲此心」。因為找不到,所以「未敢認為本元心地」,我不敢去承認。

就像一些人,也相信這個一切萬法都是一個念變現出來的,也相信佛所講的——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成佛,但就是不敢承認現在就能成佛,他不敢相信。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百年之後,比如說我們將來有個中陰身顯現出來的時候,肉團身這個無明殼銷燬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想心沒有了,我們已經成佛的第七識一看:「哎呀!原來我現在能夠成為這尊佛,就是因為在正月十六印廣法師開示的第一天,那時就已經成佛了。」他這個時候相信了,這個時候因為已經離開了廬山。現在他還在廬山呢,他那時候相信了。絕不是說死了以後才成佛。在死之前我們就成佛了,只是因為被這個肉團無明殼束縛住了,六種意識心把他牽住了,所以後面那個佛在那裡睡懶覺,或者怎麼樣,他都不知道。所以當我們人斷氣以後,他馬上就開悟了。怎麼開悟了?哎呀!原來人真的沒有生死啊!他相信了。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佛前面已經講得很圓,但由於各人的境界不一樣,他感到還不圓。所以佛在這個說法中真正體現出良苦用心,對中下等根機的人反覆地勸導,這就是進入勸轉法輪。

拔我疑根: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從根本上開智慧,否則你都是盲修瞎煉。這裡進一步告訴我們,修行人要從悟門而入。不從悟門而入,就跟佛打的比方一樣:用沙子煮大米飯,能不能煮成飯?所以《楞嚴經》多處乃至幾十處都在講一定要先明心見性、明理再修行這個問題。

這個法重要啊!最起碼到第六卷的時候文殊菩薩還在講「歸元性無二」,要歸元、要成佛,除了明心見性這個悟門沒有第二個門。明白了以後,「方便有多門」,用方便法、各種法都是來作為助修的法門,來幫助圓滿我們的德行,成為究竟如來果位。修行人最需要解決的首先要了生脫死,這必須從悟門而入。所謂悟門,不需要修、不需要證,兩個耳朵就能解決問題。把心先開啟,先成就菩提果、先成就分真涅盤,然後再經過種種的方便法門來圓滿成就涅盤果。

我們讀《楞嚴經》讀到現在是不是就在講這個道理?一目瞭然。所以我們讀經要認真啊!解決這個問題,講老實話,不需要法師講解,我們自己就能悟到。可是由於我們心執著了,所以我們熟視無睹,乃至有人解釋可能還不相信:「這哪是佛講的?了生脫死這麼容易啊?聽幾句話就能了生脫死?」所以「拔我疑根」就是從根本上開悟,「疑根」就是我執。明白「我」是怎麼回事,明白「你、他、萬法」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叫「疑根」。開悟一定是從根本上而言。

歸無上道:佛法裡講「無上」屢見不鮮。凡是經常提出的名相概念,一定是最重要的概念。這個「無上道」就是「一心三藏」。既可以說為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內、無外、無空、無有——這是解決無分別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就是一個東西,叫「無上之道」;也可以解釋為歸「阿彌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