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2講(2 / 6)

分上,叫「不能於中,出是非是」,所以把自己搞得糊塗了,自己找不到自己了。其實他那個妄想心當下是不是就是真心啊?你還到哪裡另外去找啊?

一把水果刀既可以用來殺雞宰鴨,做壞事;也可以當作手術刀來幫助治病救人,它是不是具備兩重性啊?哪個是做好事的刀?哪個是做壞事的刀?不就是一把刀啊?只在你念頭一轉,當下即是。所以我們要成佛,要成菩薩,是不是很簡單吶?明白了佛你就是佛,明白了菩薩你就是菩薩,你執著你是凡夫你就是凡夫。這個心法妙啊!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命自我立,要搞明白。

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你果真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明白了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功德的法義。我們仍然以手掌為例,在這個眼見手掌的時候要把拳頭找出來,他心裡能不能看到拳頭啊?叫「出指非指」。你不能講它是拳頭,它明明是手掌啊;你也不能講它不是拳頭,如果不是拳頭的話還有沒有手掌啊?手掌就是拳頭啊。

這個「由是精真妙覺明性」在《楞嚴經》裡多處出現,都是離不開「一心三藏」。「精真」,這裡的「精」只作為真體,可以與空如來藏對照為見分、見性,它這個時候可以比喻為真心,這個「真」字是講肯定之義;也可以把「真」就解釋為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真」和「精」是一個意思。「妙」呢,解釋為圓融圓滿圓通;「覺」,是表我們的報身功德,表智慧;「明」,解釋為化身功德;這個「性」,就是我們的共性、普遍性、本性、自性。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阿難在這裡來講呢,出現了暫時的倒退回潮,這是事出有因,為什麼呢?當初佛法住世的時候啊,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大多數都是自然外道,外道最高的境界可以觀照到八萬大劫之內的時空萬法的來龍去脈,在八萬大劫之外他觀照不到。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強不知以為知,把它說為「冥諦」。「冥諦」,就是不可知,也可以是自然的一種代名詞。其實這個自然呢,正是佛法,法爾如是,自然而然,本自其然。

外道的那種自然是歪打正著,他建立在不可知論上,所以講他是外道。所以我們現在為了區別於自然,硬是叫個自性;那我們懂得這種自然現象是我們心變化的這種自然現象,講一個心變出來的自然,你怎麼樣講也是對的。我們心就是自然能變,沒有變出風雨之前,我們這個是不是就是風雨之性啊?性當下是不是就是相啊?往往真理和迷悟就是一步之差,你看這些外道稍微變一變是不是就是真理啊?所以我們也不能忽略外道啊!許多人還達不到外道那種境界啊,外道是不是也是我們的一種智慧啊?他這種智慧只是不圓滿、不究竟而已。

那麼看佛所講的「覺緣遍十方界」,這裡的「覺」就是講我們的見性、見分,「緣」就是講一切的萬法,這個「遍十方界」的「遍」帶有圓融成一體,既然都遍,能不能分開啊?如果分開了,就不能遍。如果我的見性不能遍這個茶杯,我這個見效能不能叫「遍十方界」啊?要這樣來觀照。你不能講我的見分也遍十方界,這個相分也遍十方界。如果我的見性不能遍這個茶杯的話,那隻能講我的見能夠遍十方法界(減一茶杯)。

湛然常住:是進一步解釋遍十方界。「湛」,帶有如如不動之義,說明它帶有普遍性的如如不動;「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住」這個「常」,理解為時時事事處處,時間、空間、萬法,沒有哪一處不是我們的真心顯現;「住」,是表根本,「在」,是表權宜方便。

性非生滅:「性」,就是從根本上來講,沒有一個是生滅的。佛講方便法的時候,什麼六道輪迴啊、今生來世啊;究竟法來講,誰生了沒有?誰滅了沒有?我們還在對宋朝的秦檜咬牙切齒,對唐朝的李世民讚歎得不得了,可能李世民和秦檜都在這裡,這是講分別法;講究竟法,哪個不是李世民?哪個不是秦檜啊?這是從總體、從宏觀上來看問題,不是侷限在一個時空點來看問題,這就是有智慧。離開全域性和整體看一個區域性,你不得其解。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娑毗迦羅」呢,他把修行觀照為二十五個次第,那其中第一個次第就說為「冥諦」。還有一種外道叫「投灰外道」,睡覺睡在灰裡,身上一絲不掛,用那個黑灰把臉抹起來,把身上抹起來,人家不認識了就不醜了,叫遮醜了,然後修苦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