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3講(2 / 7)

第七識;就觀照這個第一個念怎麼回事。因為它有虛空,是不是觀照了?這個時候就叫晦昧虛空。由這個真空變出有形有相的這個虛空,它就產生了空間的距離,叫虛空。那麼當出現這一念的時候,當出現這個轉相的時候,我們自己知道不知道啊?它這個時候仍然是知道,它能不能動啊?它不能動。它一動,我們就完了,你永遠也找不到真心。你找到東,它跑到西了。它就是永遠不動,它現多大,多大就是它;現小也是它,現大也是它。所以我們要找它很簡單,停止妄想當下就在,這個真心一定是不動的。

那麼當轉相產生了第七識的時候,它開始執著自己了——我真有智慧啊,怎麼樣怎麼樣啊……我還能分別啊,我還能執取啊——這個時候已經造成後七轉識,它可以往外發展。前七轉對著第一念而產生了虛空的感覺,到了後面的第七轉,再透過六粗形成了地、水、火、風肉團身根,有了眾生相、世界相……那麼好了,第七識可以透過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往外攀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是塵,也是相分;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相分,也是塵);然後比如透過這裡的眼根看到那個光,是不是色塵啊?哦,這是光——是不是意識啊?從此我們的心就停在光上,然後透過這個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這個聲音真好聽;然後我們的心就停在聲音上,大家明白了嗎?所以這裡的五種俱生意識就是由意根透過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對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產生的五種意識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產生這五種俱生意識以後,又回過頭來透過意根分別出第六種意識心——哎呀,聲音真好聽吶,這個光真亮啊……有的人把意根就說為第七識,但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區別。所以下面我們看這個「十番顯見」到最後的功夫,如果按照通教來講的話,它不涉及到這裡(第九識)。就是這個見精透過我們的六根看到六塵的那個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這個見不是那個見。

當我們講大乘因緣法的時候,我們的佛知佛見、正知正見不是這個見分之見。凡夫在這個位置(第七識)已經發生了混淆,把我們的正知正見而轉為見分之見。毛病就在這裡(第七識)。當我們回到這個位置(第七識)的時候,你可以證到阿羅漢果位,但你不能破除無明微細煩惱;必須要破除一分滅相無明,你才能夠涉及到佛知佛見。

世間法裡講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它停留在六種意識心裡,它還沒有迴歸到眼根,更沒有迴歸到第七識;在外道的研究已經涉及到第七識。所以有的人說,你們佛法到底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啊?這種說法本身就不著邊際。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還沒有涉及到第七識,它只是在六種意識心裡打妄想。

再講一遍啊。比如我講「一二三四五」,嘴巴沒有講、腦袋沒有想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啊?雖然在,有沒有形相啊?這個時候就在這裡(第七識),我的第七識就在這裡。既然我的第七識沒有形相,你的第七識有沒有形相啊?(沒有)。牛馬豬羊第七識有沒有形相啊?(沒有)。那是不是所有的第七識都是一個第八識啊?因為第八識是真妄和合之心,第九識是不是在第八識裡啊?第八識就是由我們的第九識這個真心它打了個妄想而有的。可以打一個妄想是不是馬上就可以打出無量的妄想?那無量的妄想是不是都是那個業相?打妄想是不是就是無量的第七識?無量的第七識共一個第八識,無量的第七識與我們的真心共一個第八識。

要講究竟法,就是一個東西變出來的,哪有什麼共不共?可是你不這樣講,沒有辦法開口。所以我們的真心第九識在佛法裡也叫白淨識。第九識在沒有動心起念之前,這些眼識意識等七識是不是都存在呀?它都是我們的性具功德,僅僅是它還沒有動心起念,沒有露形,沒有露相,但它就是真實存在。這就是不可思議的佛法,它總有一天要拋頭露面。

比如說跑出來一個念,「啊」,這就是第一個念。在沒有「啊」的相出現的時候,它本來在不在啊?如果我心裡沒有「啊」的話,我現在能不能「啊」出來?(不能)。但沒有想「啊」之前,你能不能現出「啊」呀?(不能)。所以這段經文這個法理很難表達,佛和祖師大德表達為叫「真如不守自性」。哪有守不守?自己還守自己的規矩嗎?是不是?不覺心動而有一念無明,是這樣表述。所以動了第一個念馬上就有無量的第二念,就有無量的第七識,然後盯著這個第一念打妄想。真心起了一個唸的時候,我們的真空已經變成虛空。

再比如,我們有時候什麼也不想,在那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