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3講(1 / 7)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在這裡注意,圓頓大法,能所不二;在世間法裡,能就是能,所就是所。

見明之時:「見」,是我的能見,「明」,是我的所見。也就是「見明之時」,能非是所,所非是能,不能搞混淆。見暗之時,見非是暗:這個時候暗也是我所,是所見,所見的暗相。這可不是佛法啊,這是用世間法來引導到佛法。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這個道理是一樣,一目瞭然。四義成就:講的這個事情,這個道理就是這回事。

我再講一遍。我們這個能見的見精、見性,跟所見的這個燈光是不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呢?那我們當成見精是我,什麼叫見?什麼是我?你能不能講我見的這個燈光是我的見吶?如果那個是你的見,那麼你走了以後,那個見是誰的見呢?它與你的見有沒有關係啊?它有它的相對獨立性。

所以什麼叫見?比如我心裡我能看到燈光,這是我的心,我能見,這是我的見;我所見的那個東西是一個因緣、緣分。如果講見的那個燈光、所見的那個東西是你的話,你現在眼睛能見的是這個熱水袋,那這個熱水袋也就變成你的見了,那你的見就沒有定啊?可是你能見日光燈的見、能見熱水袋的見、能見茶杯的見,這個見是不是一直沒有動啊?就是這個東西啊。如果你認為你的見是因為光才有見,那你的見就變成光,那這茶杯是什麼東西啊?這是講「四義成就」,叫我們迴光返照我們自己能見的那個心;而且這個見不是燈光,那是不是眼睛啊?也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眼睛、耳朵、鼻子都是透過這個心力的能而起作用。那意根是指見精、見分,透過眼睛能看,透過耳朵能聽,透過鼻子能嗅。所以阿難在這裡反而給問糊塗了。由眼睛能見,由耳朵能聽,成了這個光能見,聲音能聽,是不是顛倒了?所以他的思維有一種反覆。

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從兩種角度去觀照,一種是究竟說,一種是方便說。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第一個「見」說成是我們的真見,第二個「見」說成是我們的見精、見分、見性,這是究竟說。真見,一定是指空如來藏、如如不動之見;見精、見性呢,是我們的第七識,它已經有了動,叫七轉識。七轉識由我們真心起念,你說我們真心能不能看到它呀?能看到它,這是打比方的。所以真見看到見精之時,「見非是見」——也就是真見不是那個見精。反過來講,見精不是那個真見,這也是用分別法來講,我們從根本上把握。佛在這裡給我們十番顯見的目的也是為了進一步追蹤到究竟。

如果用方便法來講,第一個見是我們的見精,後面的見是我們的所見。也就是說我們能見的這個見,它見到燈光那個亮那個所見的時候,我們能見的這個見性並不是燈光所顯出來的那個見;或者燈光所顯出來的那個見不是我這個能見的見。這是方便法開示,能所是二。

第一種究竟法來講,能所不二;透過方便法開示,能所是二——顯示出我們這樣的層次。注意啊(此段看影片更易懂),這是真心(第九識),是不是?真心現出了第七識的時候,這就是見精,大家明白嗎?這裡的見精、見性,我不是經常講嗎?講「一二三四五」,腦袋沒有想「一二三四五」的時候,「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啊?就在這裡,這就是見性,這就是第七識,所有的第七識都是共一個第八識。第八識怎麼來的呢?就是由第九識這個真心動了一下念,這就變成了第八識;然後我們第七識透過前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再去看外面的六塵,在這看這個燈光了;然後我們的心呢,就從這裡(第九識)轉到這裡(第七識),從這裡(第七識)又透過六根轉到那裡(六塵)了。所以我們的心一直在十法界裡執著,心已經離開了本位。

我們當初就是一個無形無相的真人,當初我們就是空如來藏,就是一個念也沒有,一片風、一滴雨、一個人貓狗相都沒有,什麼也沒有;它裡面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而且就知道自己什麼都有。

既然有這些東西,還不簡單得很——我想跑出來不就跑出來了?我不想跑出來就不跑出來。突然呢,動了一個念——是不是有個對立了?是不是有了二了?這就形成了虛空,這第一念就叫業相,業相沒有形相,它是動相。業是動的意思,帶有造作。有了這一念動,有了這個虛空,跟著二念三念無量的念,叫第二念,就對著第一個念在觀照,這就叫轉相,也叫我們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