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這裡打了個比方。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如果說要讓你的見沒有方、沒有圓那種分別,簡單得很,把這個方器和圓器除掉了,那個見是不是沒有方和圓了?也就是說這個虛空之體,「空體無方」,虛空之體本來就沒有方和圓這種分別,僅僅是因為方器和圓器,這個虛空來隨緣變現為方圓。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是不是因為你除去了方和圓,它才沒有方圓啊?不是的,它本來就沒有方圓。就等於是,我們本來就是佛,並不是因為我們破除了煩惱習氣才成了佛。那麼我們雖然本來是佛,如果不把煩惱習氣種種分別除掉,它能不能得到自在妙用啊?所以要明白,我們成佛不從修得,不修不得。這兩句話要記好。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如」,兩個字是一個意思,如同你所問出的那個很好玩的事情,進屋的時候我這個能見的見性縮小了——那麼佛就反過來問,那麼當你出來抬頭看太陽的時候,一看到太陽見是不是就長了?難道你這個見又被太陽拉長了?「挽見」,「挽」就是拉的意思,拉長。
若築牆宇,能夾令斷:如果那個牆壁能夠把這個見夾斷了,下面佛又打比方。穿為小竇,寧為續跡:那麼我再從牆上穿一個洞出去,你是不是就看到外面了?既然見給夾斷了,你又看到外面了,那這中間有沒有打結的地方啊?有沒有痕跡啊?沒有。
是義不然:佛打了個比方來講,自己做了解釋,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在第一卷結尾的時候有個「認物為己」,這裡又來個「迷己為物」,怎麼叫「迷己為物」啊?這一切的萬法是不是都是自己啊?他把它當成別人了,叫「迷己為物」。自己這個物是不是也是我們真心中變現的一個有形有相的物體啊?可是他把這個物體又當成自己,叫「迷物為己,迷己為物」;或者叫「認物為己,認己為物」。這就是眾生的悲劇。要真開悟啊!有的人現在在這兒聽著《楞嚴經》,還在想馬上快點結束,回去還要搞錢。你這還叫有智慧啊?修行人就要抓住當下。你已經明白了萬法都是我,講個老實話,你還有什麼可求啊?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出去掙錢可以,但目的就是為了弘揚大法。誰把心發得真實,誰當下品位一下子升到九霄雲外。就這麼快啊!現在就是現在,只看你心發得真實不真實。
失於本心,為物所轉:這個「失」是遺失、忘失、迷失,而不是喪失。「本心」,有沒有一時一刻離開過它啊?沒有啊。「為物所轉」,不是往內看,而是往外看。大家看這個氣球手套,任何一個手指頭是不是都是這個全體啊?他只要知道這個裡面是虛空,他就知道一切都是他。所以白骨精在這裡,他只要知道這是虛空,這裡釋迦牟尼也是他,牛魔王也是他,是不是?四大天王也是他,颳風下雨都是他,他這是往裡看。但他往外看,就「為物所轉」了——他只知道這是牛魔王,這是孫悟空,這是唐僧……他往外看,就迷惑顛倒了。
我們今生今世的生命總是有限的,你如果不解脫,來世無量劫的三惡道痛苦你去受吧,要深信不疑啊!把這個帳算好!沒有兩全其美,只有權衡利弊。權衡利弊還要看你能不能抓住當下,就靠智慧來選擇。我們是為了尋求這一生短短几十年的快樂?還是要成就生生世世永恆的大自在大快樂?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所以在這種煩惱習氣中妄加分別是非長短、大小多少、紅黃黑白、香甜苦辣。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轉物」怎麼轉呢?在煩惱習氣中,我們當下證菩提。他是誰,我是誰啊?煩惱是誰,菩提是誰呀?都是我。對這個道理刻骨銘心深信不疑,你就會自性流露出那種智慧,善於處理一切的煩惱,就這麼簡單。
曾經有幾個同修跟我講,他們現在想恨一個人都恨不起來,沒有理由恨,這就是如來,你把這個境界已經轉過來了。什麼叫證道啊?這就是證道。你這種習氣會生生世世跟著你,你已經到了安全地帶。那麼「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若被物轉呢,你就是生死凡夫,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了,被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