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和合而產生。
即觸非身:能夠知道觸塵的那種觸覺也叫身識,這個身識不是由我們的身根所生,不是肉團身所生,也不是由我們的身入所生。所以這個「身」有兩種含義,這是破因緣法。即身非觸:知道身體、觸塵的也是一種身識,身識離開了觸塵,不能感受到;但它不是由觸塵所生,不是由離合違順這種種的觸塵所產生的身識。「非觸」,這也是非因緣。所以「即觸非身、即身非觸」都是講非因緣。它不是因緣和合而產生。下面再看: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這個「身觸二相」就是身入和觸塵。身入和觸塵在前面十二處裡是不是已經破除了?按照道理來講,在這裡就可以下結論,它也不能共生出身識來。就算它能共生出身識,即使能合的話,「合身即為身自體性」。能造與所造都和起來了,那麼與離合觸塵是不是合在一起了?一體還有沒有對待的觸位了?為什麼沒有觸位?前面講了,中間沒有縫啊,沒有縫就是變成一了。
那麼離怎麼辦呢?「離身即是虛空等相」,身根和觸塵如果離開的話,那就等於虛空各種各樣的形相各自為政吶,就不存在能觸所觸之用。離開以後是不是我、茶杯、電燈各自為政?誰觸誰呀?
內外不成:「內」是講身根,「外」是觸塵。內和外都是各自為政,不存在能與所這種對待。「中雲何立」,依靠內根、外塵而產生的這種身識在內根、外塵不存在的情況之下,它怎麼能存在?中不復立:中間的意識心不能成立。內外性空:內塵就是身根,它也沒有身識這種個別性;外塵那個離合違順之相,也沒有身識這種個別的性。「性空」,就是我們拿不出東西來看。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那麼你這種身識到底是身識界還是觸識界?雖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是木和水就宛然現在。它是怎麼回事?講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就能明白它是妙真如性所現?它就是存在啊,隨著身和觸這個因緣和合而顯現。一定要注意,每講這一段,觀照一下,都是我們的自性所顯現。為什麼我們卻不能認識自己?因為你自己就是自己。這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看看《楞嚴經》講得多親切,多慈悲!佛一直圍繞什麼眼睛、皮肉筋骨在講來講去的,對著外面的這些東西就從我們自身講起,從腳下講到頭頂,腳下的地、頭上的天、對面吹來的風、後面打來的雨,與你的眼睛、鼻孔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沒有離開我們當下去談玄說密?沒有啊,這就是講正法,這就是講真實法。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在這裡,佛推翻過去的方便說法。以身根為能觸,以離合違順觸塵為所觸,而產生出我們的身識這種觸覺,這個說法沒有道理。「三處都無」,是對三處說無,「三處」,就是有相之實相,這個「無」不是斷滅空,是無相之實相。這是對相說性,也就是會相歸性。會三處之相,歸無相之性。那「三處都無」是不是如是我聞?「三處」是不是「是」,「都無」是不是「如」?「如是我聞」,你聞到沒有?
則身與觸,及身(識)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解釋同上。比如說,我們這個身根所對茶杯這個觸塵,你能不能說我身根生茶杯,茶杯生身根,或者我和茶杯生出一個身覺?能緣、所緣和所緣緣的身識,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那你能不能講誰生誰?這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當下是一個念,當下是萬法。生也是我,死也是我,你也是我,我也是我,他也是我,都是自己在變化。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阿難,你過去已經聽我說過,以我們的意根為能緣,對應的法塵為所緣,而能產生我們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