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個道理。如果用前面的幾段經文解的話,那麼「合必見離」,合的話中間應該有痕跡;但事實上中間有沒有痕跡?(沒有)。如果離開呢,這個味識、這個知覺,要分一半給舌根,分一半給味塵。但是它能不能分?注意,這是一種假設法。「元無自性,云何界生」,各自都沒有自己一定的那種根性、本性,它能不能和合生什麼東西?不能。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以舌為能緣,味塵為所緣,所以能產生出舌識界這種所緣緣,這三個緣,查無實處。
則舌與味,及舌(識)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三樣東西,本來就存在。講「本非因緣」呢,就是講顯真。這個真就是顯通教、別教所講的那種空性真;「非自然性」,就是顯別教的那種妙用。如果用圓教,這個應該講成「則舌與味及識界三,本真真如性」,實際就是講一心三藏。自古以來很少有人把《楞嚴經》的這個真真如性來發揮得圓融貫通。這個「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已經講了十幾回了,這幾句口頭禪從頭到尾都在講。凡是在經典中反覆出現的相同的字眼、相同的語句,一定是最重要的問題,它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要當心觀照。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這個問題也是你所已經明白的,我當初曾經講,以我們的身根為能觸,以離、合、違、順這四相為所觸的觸塵,能夠產生出我們身體的這種感覺,叫身覺,下面就是研究這種身識、這種觸覺從何而來。
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仍然按照前面的那種邏輯推理,你這個身識要麼就是張三(根)生,要麼就是李四(塵)生,要麼就是張三和李四合起來生,實在不行就是老天爺(虛空)生。如果是我們身根生起觸覺,顧名思義,那應該以身為名掛牌,這是身識界,這不是觸識界。
因觸所生,以觸為界:如果是因為觸塵所生,那應該以觸為名,掛牌叫觸識界。下面我們就看看到底是誰生誰。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觸覺就是我們身體與觸塵和合以後所產生的第一念直覺。「必無合離」,沒有離也沒有合。「二覺觀緣」,就是覺合、覺離的那二覺,這是「觀緣」。有能觀必然要有所觀,因為我這個能觀就是觀離與合,沒有這個離合所觀之緣,我這個能觀它能觀到什麼?那觀不到誰,會不會產生觸覺?產生不到。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既然不是張三,按照世間人推理,那肯定是李四。身根不能生,那肯定是觸塵所生。離與合是無情的色塵,是頑體,它不能生出觸覺來;即使生出觸覺,那個觸覺有沒有靈知性?也沒有。如果你一定要認為它能生,而且有靈知的話,那「必無汝身」,那它生觸覺與我這個身體有什麼關係啊?誰有非身知合離者?有沒有這樣一個人,沒有身體卻還能有觸覺?「知合離者」,就是觸覺。實際上就是說,沒有身體就不可能有觸覺。所以由觸塵而產生觸覺的這個道理不存在。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這段經文就是講,觸覺到底是由身根產生,還是由這個觸塵所產生,還是由身根和觸塵和合所產生?
物不觸知:「物」,這裡是表無情,無情即使觸也不會產生觸覺。「身知有觸」,身雖然能夠產生觸覺,但是不觸能不能產生呢?所以這兩句話實際上是講非不因緣。沒有這個因緣法,它也不能產生觸覺。
知身即觸:能夠知道身識,能夠產生觸覺,就是因緣於觸塵,是在補充解釋上面的文章,這也是講非不因緣法。「知觸即身」,能夠知道觸塵,有那種觸識,知道離與合這種感受的那種身識也源於身。實際上,沒有身,沒有觸塵,我們就不能產生觸識。這四句話是講非不因緣。佛唯恐我們在破因緣法的時候,只知道非因緣,卻不懂得非不因緣。非不因緣是講,又不能說這個觸識不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