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是講意根之處、所對法塵之處。
意中:是意根,意根就是講我們的第七識、第八識。所緣:這裡就是儲存著、包容著,或者所對著。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善惡」,我們都知道;「無記」,是非善非惡的中性。我們修了無量的業,包含起來是不是就這三種業啊?善、惡、非善非惡的中性,這三業是過去做過的事情,會留在我們頭腦中形成記憶,叫前塵影事,也就是法塵。「法則」,就是法塵。
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法塵是你的意根所生,還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說,我頭腦裡有個蘋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塵?那蘋果的概念是你心裡生出來的?還是因為外面的蘋果把這個法塵生到你頭腦裡去了?
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如果講這個法塵是心生出來的話,是不是意識?那這個法塵就不是塵了。作為意根所緣之處,法塵應該是色法。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如果這個法塵是你的心外之物,那麼你這個法的本性來講,到底是有知還是無知?知則名心:如果知道的話,它就是心法。異汝非塵:是心法就不是塵法。如果是有知的話,它怎麼又不是你呢?它又怎麼在心外呢?同他心量:等於是同於他人的心量。我們不能把別人的心說成是自己的法塵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那麼怎麼可以講這個法塵又是你的心,還又是別人的心,還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對自己還有二心嗎?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非知」,就是無情,就有色相。「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注意,這裡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萬法之相。那麼在一切萬法裡能不能找到這個法塵啊?找不到。今於色空,都無表示:這個法塵只有我們自己心裡知道。比如現在我知道一個蘋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來給人家看吶?不能。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整個無量的國土都是共處於一個虛空之中,空外無空。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以前是講我們意根把法塵作為意根的所緣來產生意識,那是一種初步的引導,那現在把我們的心引向細、引向深,就覺得過去說法已經不能存在,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導。所以這個法塵它不能作為我們意根的所緣之處,它就沒有這個處,就是「處從誰立」啊?這個法塵既不是心法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實際上,它是個色法。它動了這個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說為是一種勝義色法。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法塵、意入,在世間法裡都沒有來龍去脈,可是卻宛然存在。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
複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根為能緣,六塵為所緣,六識為所緣緣,這就是十八界。色法開為六塵,六塵加五根是不是十一?把心法開為意根和六識這七個心,所以,十法界萬法不會超出十八界。
如果懂得次第圓融,五蘊裡面是不是包含十八界?六入裡面也同樣包括十八界,乃至任何一法都包含十八界,都包含無量法界。在這裡,佛是以十八界把一切萬法統統會相歸性。融通一切的萬法萬相,叫會相;歸性,一切的萬法都是由我們的一念真心所變現而已。這仍然是分別法,為什麼?我能不能講一念是萬法變現吶?能,但是這樣講人家不容易開智慧。
一念變現萬法,萬法變現一個念,是不是一個意思?或者我兩個法變現了八個法,九萬個法變現了十一個法,十一個法變現了三個念,是不是對的?三個念是不是一個念吶?十一個法是不是還是一個念?這叫圓融、圓滿、圓通。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果這句話我們這樣問,云何十八界本來虛妄,對不對啊?云何十八界本如是我,對不對?云何十八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都是一個道理。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