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28講(1 / 7)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是講意入。

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寤」,就是醒。覽塵斯憶:「覽塵」,就是打妄想,就跟參觀遊覽一樣。「斯憶」: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回憶。把自己過去經歷的事情像看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回憶,就好像遊覽一樣。失憶為忘:想不起來的事情就算是忘記。

是其顛倒:這個回憶啊、忘記啊,都叫「顛倒」。怎麼顛倒呢?按照我們生命的歷程,是不是一直往前走啊?可是我們往往回想過去的事情,這是倒退了。

生住異滅:概括前面的回憶啊、忘記啊、睡覺啊、醒來啊,醒來的時候我們在做種種的回憶。這個意入所面對的是法塵——法塵是過去時、過去地、過去事留在頭腦中的影子。「生住異滅」這四個字概括兩個字就是「生滅」,這是從過程來講。比如想見一個事情,想了就「生」了;然後把這個事情想完整了,是不是叫「住」?但我們不可能老想一件事啊——想吃蘋果了,就變成「異」了;等到了想吃核桃仁的時候,前面吃蘋果的那個念是不是又「滅」了?然後核桃仁往下,是不是繼續進行這種過程呢?這是把我們心態變化的過程作了一種細緻的描述,我們是不是一天到晚就是這種過程?

吸習中歸:「吸」,在這裡是吸收、收集。收集什麼東西呢?收集我們以上醒來的時候所打的妄想和回憶,睡覺做夢中回憶,一天到晚心裡想的、嘴巴講的、身體做的,是不是都在頭腦裡形成回憶?這個「習」呢,就是以上生住異滅造的種種業(身業、口業、意業),是已經形成的一切的歷史。「中歸」,因為這裡講意入,意入就是講意根,意根一般地說為第七識,也有的說為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叫意根;如果講得詳細一點,透過第七識吸入傳送到第八識。所以「吸習中歸」歸到哪裡呢?歸到第八識。

眼、耳、鼻、舌、身在造種種的業,但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停留在一個境界上。吃了飯以後漱口,漱了口以後要散步……它一秒鐘一秒鐘地否定。但它能不能否定?不能,那怎麼辦呢?就要透過意根把前面一切的作為儲存到阿賴耶識倉庫,即第八識。

不相逾越:我們身口意所造的三業,我們這個生生世世輪迴的計劃,與這個後浪、前浪一樣,它也有個前後的順序。先造的業要先成熟,但是也有例外。在某一個特定的時空點你這個業的影響力刻骨銘心太深太大,它可以先受報。這就是《楞嚴經》所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圓頓大法一步登天,不立階梯。「不相逾越」,是普遍性而言,因果報應不能逃脫;但對於大善大惡之人可以逾越,改變因果報應的流程,這是特殊性。

稱意知根:「意知根」就是講意入。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裡的「意」包括意入,也就是我們的第七識、第八識這個本體,「勞」,包括意入透過的眠、寤、憶、忘,以及透過的心臟、肉團、法塵等等,凡是涉及到我們這個心能夠感受到的。「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十法界一切萬法都是由一人一念之所變現。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剛才講的「生、住、異、滅」四相是不是生、滅二相呢?睡和醒是不是也與生滅相對應?醒過來是生了,睡過去是滅了。睡和醒是兩種妄相,回憶和忘記其實也是兩種妄相,妄相就是妄塵。醒來和睡覺都可以回憶和忘記,在回憶的當下就是忘記。由於這兩種妄塵「集知居中」——就今生今世而言,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能不能消滅掉啊?不能消滅。居哪個中呢?就是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就在我們意根之中。第七識既有組織作用,又有蒐集、儲存作用。這個時候它和第八識不分家了。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如果造惡業,在阿賴耶識裡是不是也影響其它的第七識?那我們造善業,同樣來講,是不是也影響其它的第七識?所以一正一反,我們就知道怎樣積累功德。一是自己積累功德,其次是隨喜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