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要氣一斷,八地境界當下現前。這種人悟大證小。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就是像富樓那這一類的修行人,已經證到四果羅漢。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疑悔」就是沒開悟,還沒有懂。第一,懷疑阿難他們的開悟是不是真的?第二,反過來懷疑我們都沒有聽得懂,阿難那樣的卻聽懂了,那我們證得的四果羅漢是不是真的?第三,懷疑佛所說法,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是什麼道理啊?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這段經文總體來講,是說那種執性昧相、執理昧事的修行人,他執著真心本來面目如如不動、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而不懂得真心本來面目可以隨緣顯現之妙用。
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根」是六根,「塵」是六塵,「陰」是五陰,也叫五蘊,「處」是十二處,「界」是十八界。其實還漏了一個七大,也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佛不是統統會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嗎?他把這個妙真如性就執著為禪宗的那種偏空涅盤——見空性。而圓教心地法門,不是破相見性,它生動活潑,在相就見性,也就是性相不二。這段經文往下,佛來進一步開示出真心不變隨緣,開示這個次第不空如來藏。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在這裡呢,富樓那又執相昧性。他不懂得萬物之相是相互障礙,萬物之性卻是相互圓融。他認為地、水、火、風這四樣東西都是相互對待、相互障礙的,怎麼可能圓融呢?如果說地遍的話,水、火、風就不能遍;如果水遍的話,火、地、風就不能遍。舉個例子,水是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的。氫氣、氧氣是不是都可以燃燒?是不是火?水當下是不是火?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水火二性相互敵對,怎麼能夠周遍虛空卻「不相陵滅」?其實,水火不僅相容,而且水當下就是火,火當下就是水。
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上次講了,這裡是牆壁,把它挖一個洞出來,現的是不是虛空呢?那麼在這裡沒有挖洞的時候,這個虛空在不在?是不是「周遍法界」?而且這還是方便法呀。我們兩個手一合,用意念可以使其變長。那在沒有長出這麼多的時候,它在不在我們心裡?雖然在心裡,有沒有這個形相?沒有。這個東西(長長的一截指頭)當下是不是就是空?這個虛空當下是不是石頭?月光童子在定中就是一灘水;虛空藏菩薩在定中就是虛空。好好用心觀照。所以佛講「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堅固物體的本性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堅固的石頭。全在於我們的智慧妙用。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佛講,一個是虛空之相,一個是障礙之相,卻能同時周遍法界,我不知道你這個道理是怎麼回事。「攸」是所的意思。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走投無路的時候,只有把指望寄託在佛身上,所以五體投地。修行人要拜倒在真理的腳下,帶著這樣的心態來聽聞佛法才能入道。你帶著逆反的心理、挑戰的心理、懷疑的心理,則適得其反。把自己放得最低最低,智慧才能灌得下來。你貢高我慢像高山一樣,智慧會求你嗎?所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呀!如果法聽不懂,那你就應該想想你是不是在五體投地?一定要把我們的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這是進一步說明我們的恭敬心。你不能跟老師平班對口。老師就是老師!經常有些人講「師傅師傅」,我給他們回信:師父不是師傅。師傅教你手藝,教你謀生;師父教你智慧,教你了生脫死。師傅教你手藝,管你一生;師父教你智慧管你生生世世。師父對不聽話的弟子仍然充滿著無限的關愛,他沒有辦法改變那種關愛,明白嗎?所以你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師父,就成就什麼樣的自己。世間出世間第一之貴就是老師,皇帝都不能輕慢老師,要尊師重道。追求真理要如飢似渴。沒有水喝要渴死,沒有飯吃要餓死,聽經聞法是慧命之食,解決我們生生世世的這個能量。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