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蒙佛如來微妙開示:這裡的「微妙開示」,實際上還是侷限於次第三藏中的空如來藏。心細的人,在這裡已經可以悟到一心三藏。從前面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再到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二十五個有會歸如來藏性,讓我們明白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
身心蕩然,得無掛礙:過去在迷惑顛倒之中,以肉團身這個四大作為自己的身,以這個妄想心、分別意識心作為自己的心,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被侷限在四大假合之六根中,被我們自己的這六種妄想分別心所束縛。現在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都是真心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身心蕩然」。法身遍於一切之處,諸佛菩薩、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都是我,都是我的法身,都是我的慧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解脫了,所以「得無掛礙」。「掛」是懸在心裡,過去現在未來有種種的擔心、憂愁。「礙」呢,明白自己過去認物為己,認己為物,現在知道一切都是我,還有沒有障礙?我吃個虧,他佔個便宜,會不會生煩惱?一切順其自然,不再為個人的名聞利養去執著。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法會大眾明白了萬法都是當下一念現出來的。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萬法在我心中就是一片樹葉。這個心量是不是大了?過去認為我的心在肚子裡,外面的東西都是別人;現在不是的,一切東西都在我心裡。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進一步解釋一切萬法怎麼回事,都是「菩提妙明元心」,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皆」是一物不漏,一人不漏,一絲不漏,一時不漏。「菩提妙明元心」就是一,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心精遍圓,含裹十方:解釋同上,也就是性圓周遍。「含裹十方」就是「心精遍圓」。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反過來再看我們這個肉團身,「猶如十方虛空吹一微塵」。這個時候把心和身分開了,心比天大,身比微塵。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心中的一片樹葉,那肉團身是不是這個一片樹葉中的一粒乃至億億分之一的小微塵啊?「若存若亡」,存的時候就生,死的就是亡。我們被這種肉身所迷惑。「如湛巨海流一浮漚」,這個身體不過是大海里的一個水泡。這個大海是不是就是我的心?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把這個水泡當成我,卻把大海丟到腦後。雖然丟到腦後,丟了沒有啊?雖然沒有丟掉,它有沒有得到妙用?沒有。這是不是很可惜?把這個大海的功用降低成一個水泡,這還有智慧嗎?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瞭然」,就是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心。我的心是那麼大呀!「常住不滅」,生生世世的輪迴是肉團身這個假相,而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生過,也從來沒有滅過。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只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禮佛合掌:是表自己與佛已經道交感應,融為一體,僧佛不二。下面解釋偈頌。
妙湛總持不動尊:方便解釋為,佛啊!你真是「妙湛總持」啊!說的法很妙,你集中體現了一切的智慧,你也幫我們解釋了奇妙的智慧。這個「不動尊」就是佛。究竟解釋為,「妙湛、妙總、妙持」。一個「妙」,貫通三個字。「湛」是表法身功德,帶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含義。所以在佛經裡講,叫「清淨佛法僧,湛然應一切」。我們能夠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我們還沒有看到和聽到的都是我們自己的法身。這裡已經不是講那個無形無相的法身。一定要注意,圓頓大法裡,法身、報身、化身當下是一。所以解釋的時候一定要次第圓融。「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