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60講(1 / 12)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注意,佛講二十五個菩薩「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們心裡起一個疑。佛的意思很明顯,二十五個菩薩修證二十五個法門,都證得圓通,共同證得同一個如來藏性,最終的目的地是一樣的。但是對於初修行的人,是不是要選擇一下,看看哪個法門最方便、最容易成就呢?

所以第一卷講了,我們要從悟門而入。那文殊菩薩在後面選擇的是觀音法門,因為他就是從明心見性起修。而我們這幾千年以來,不聽佛的話,不聽文殊菩薩的話,想透過修方便法門來開悟,你這是打妄想。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為什麼要叫文殊來回答這個問題?文殊菩薩雖然示現菩薩位,但他是三世佛倒駕慈航,文殊菩薩又是七佛之師,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凡是菩薩要成佛,都必須經過文殊菩薩的指導。下面看這段偈頌,要求大家都要背熟。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香以閤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