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看得死死的,這造成師父和弟子之間的那種我執、情執和對名聞利養的執著。所以這裡強調,「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很重要。真正的戒是「三聚淨戒」。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沒有明師指導,修行人不能了生脫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無有是處。自己都不明白,想叫人了生脫死,有沒有可能啊?沒有這個可能。師父都不能嚴持淨戒,那你的戒體也不能成就。
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燃香閒居:所謂「戒成已後」,就是已經舉行了受戒的儀式。「著新淨衣」,也就是你得到了戒體,是換了新面目,並不是叫穿新衣服。後面講了,即使你穿髒衣服、臭衣服,也不影響你的戒。「然香閒居」,「然香」,是表修智慧,時時要提醒自己;「閒居」,不是叫你無所事事、東遊西蕩,而是把心要閒下來,不要去搞那些名聞利養。即使遇到別人傷害我,你是要成佛的人,不跟他計較。心是不是就閒下來了?當然,兩條腿盤在那裡保持清淨心觀照,也是「閒居」。
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這是誦楞嚴咒一百零八遍。「一百八遍」是表法,表破除一百零八種煩惱,成就一百零八種菩提,證一百零八種三昧。然後結界,建立道場:這是尋找場地,建設道場,來成就修行的一種氛圍。
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這是進入道場以後,進一步地嚴格要求自己。即使是方便菩提心也要如此,我們祈求十方如來加持自己,諸佛當下就是給你灌頂。藏教菩薩以為具足三十二相的才是諸佛;圓教菩薩來看,沒有哪一法不是十方如來。時時事事處處,我們都置身於大悲光如來灌頂中。所以佛在後面講《楞嚴經》就是灌頂章句,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是諸佛給你灌頂了。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是在家居士。「檀越」,是佈施、供養。在家居士的責任是供養三寶,供養出家人的衣食住行。出家人是弘法,在家人是護法。供養三寶是舍一得萬報,是不是供養你自己啊?你越供養,你生生世世的福報越多,要不然誰去做這個傻瓜呀?
心滅貪淫,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這是已經結界道場了。這裡的「發菩薩願」,一般是指四無量心。無邊眾生誓願度,無量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出入澡浴:這並不是講出去以後要洗澡、進來之前要洗澡、一天要洗幾回澡,若真如此反而還會把面板的抵抗力給洗掉了,所以這是表法,修行人要懂得檢點自己——出去的時候想一想,我今天持戒怎麼樣;進來的時候想一想,我還有哪些缺陷,要好好修正,彌補起來。時時檢驗自己修行中的漏洞。六時行道:白天三時,夜裡三時。「六時行道」是表念念在道。
如是不寐,經三七日:「不寐」就是不睡覺。有一種唸佛法門是般舟三昧,也叫常行三昧,你不可以坐下來,就是一邊走一邊唸佛,連續九十天唸佛不可以睡覺;一種叫常坐三昧,兩條腿盤在那裡不準動,九十日為期;一種叫半行半坐三昧,可以走一走再坐一坐,可三七日為期持咒或三七日為期誦經;一種叫隨意三昧,走也好,坐也好,躺在那裡也好,就是不能睡覺,念不能轉,不拘期限。而圓頓大教這個三昧,它是自性本定,連睡覺都是三昧,吃飯都是三昧,沒有哪一樣不是三昧,處處皆是三昧。「三七日」,有的人解釋為三七二十一日,七天為一個圓滿之日,所以這個「三七日」是個不定時,一天也是三七日,一百天、十年也是一個三七日,是表一個圓滿的成就週期。
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在定中、夢中,諸佛菩薩會現前跟我們溝通。注意,這是佛的方便說,因為你不知道是真佛還是假佛。妖魔鬼怪可以示現莊嚴相來干擾你,所以到了禪宗,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你可不要把它當真。有不少人在這個方面吃了虧,而且還走火入魔了。
「我自現身」,這個「我」應該是我們的自性。聽聞如來藏大法的同修,對照佛的標準答案,我們清楚明白如來藏的道理真實不虛,清楚明白自己即已解脫,不需要誰授記不授記。他憑自己的本能的智慧,就能印證自己已經成就。什麼佛?什麼菩薩?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所以我們講《法華經》《楞嚴經》是正法、是真理,絕不因為它是佛所講,而是因為它確實講到了我們的心上。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