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迴圈,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這段經文是開示進入行陰區宇出現的第六種邪知見,「十六有相」。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解法同上,這裡不再重複。
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指行陰的微細之相生滅不已,他能觀照到八萬大劫之內的萬法。前面的色陰、受陰、想陰,是不是死了以後還有我——還可以受生?這是「死後有相」,由四陰而生十六相。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他講這個肉身就是我,這是計「色即是我」,這是不是落入了身見?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這實際上是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這是外道的第二種邪見,非要講死了以後還有我,色陰破了有受陰,受陰破了有想陰,想陰破了有行陰,行陰破了以後還可以受生。本來是可以受生的,但我們也可以不受生,明心見性而得解脫。他這種「死後有相」就似乎變成六道輪迴,以此來誤導眾生使其落入六道輪迴,而不去修證了生脫死的那種聖果。
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這是計「色不是我」。色身屬於我所利用的而已。他這裡就講這個靈體是我,仍然沒有破除我執。
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這裡變成了「我小色大,我在色中」。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我只能是恆順,消極地來適應;而不懂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他分成自他。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這四種不管是哪種情況,他都肯定死了以後有相。那死了以後有沒有相呢?確實有相啊,但是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相破掉,把這個我相破掉,來證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是這個真如實相。他以死後有我相來否定證真如實相,是這種情況。如是迴圈,有十六相:因為他不知道有識陰,他知道前面色陰、受陰、想陰、行陰這四陰每陰都有四相,四四一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這裡作兩種觀照。第一種觀照,是把那死後有相——「色即是我」,作為「畢竟煩惱」,就是沒有菩提可證了,因為修阿羅漢就是在解脫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如果講「色即是我」的話,受也是我,想也是我,還破什麼煩惱啊?搞到底還是煩惱。「畢竟菩提」,屬於後面的三種,「我大色小,色不是我,我小色大」,他懂得心效能相對獨立開來,就相似於證到虛空天、虛空神的境界。以此作為是「畢竟菩提」,與前面的煩惱呢,這就是「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第二種觀照,一個人一定是有畢竟煩惱,有肉團身,另外配其它三種,或者色大我小,或者色不是我,或者色小我大,這種人也叫「兩性並驅各不相觸」。或者他證到這個色即是我,這個肉身就是我。那麼他那個我大色小,他是在這個肉團身的基礎之上,心量大於色身,心量跟色身具有相對獨立性:或者我小色大,心量小於色身。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講是「兩性並驅,各不相觸」。「各不相觸」是表示相互的獨立性。
所以這四種情況,大小、小大、是、不是,分別對應於色陰、受陰、想陰、行陰,是不是十六相啊?
「畢竟煩惱」,有形有相的是不是都是煩惱啊?他以這個無形無相無為作為菩提。佛在前面講煩惱菩提二轉依號是怎麼講的?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裡他變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變成了有二法門。煩惱在前面破除了,在後面還會生出來;那麼菩提在前面證到了,證到了那個前面生後面滅,這使我們的行陰仍然在這個輪迴心裡輪轉。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死後有什麼?有相。所以與別教破一切相見性相違背。這個相包括色相、受相、想相和行相,隨著後面還有識陰裡面更微細的那種生滅,都必須破除掉,才能見到真正的空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注意,圓頓大教修行,生也好,死也好,都是我;有相也是我,無相也是我,無相不妨有相,有相不妨無相;我們要證的是無住大涅盤,不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