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大到政權,哪裡都有黑暗鬥爭,糧多了不代表人心就大公無私了,可至少……普通人能不餓肚子,不會到了饑荒年,死亡無數。
南星眼睛灼亮:“所以今年的玉蜀黍,產量能不能翻倍?”
是的,自家少爺沒撒謊,真的擅長伺候莊稼,而且很厲害,自四年半前病好了,就開始折騰莊稼種子,從大家都知道的水稻,麥菽,到大家都沒見過的玉蜀黍,搞什麼‘本地品種雜交’技術,從研究地肥,到防治病蟲,一年到頭基本沒走出過田間地頭,接連幾年下來,成果顯著,信他的,跟著他種的,每家每戶畝產至少翻了三倍,不信他的……根本沒有人不信,時下少爺在泗州,沒有人不尊敬,沒有人不維護,外人誰敢說一句不好聽的,能讓本地人揍的親爹都認不出,哪像如今在國公府,受這麼大委屈。
溫阮微笑:“應該可以?我不保證。”
在現代學過相關方面的技術是一回事,到古代真正親自去做,是另一回事。
比如水稻和玉米,所有農作物都是有一個馴化過程的,單研究肥力不行,它們得在一個地方與本地植物進行足夠多的相處和雜交,才能演變進化成生存能力更強,產出更高的作物良種,這時候再用上化肥,則產量更為喜人,如果本身品種還沒達到那個級別,給什麼肥都沒用,增產一倍和增產十倍需要的條件差很多。
他這幾年一直在做這些基礎工作,到現在,勉強算成果喜人,所有問題方法也都整理成冊,帶出了幾個徒弟,泗州的事交給他們,他則來到京城,看有沒有更多的機會。
農作物的品種還是有限,他想要尋找馴化更多,就得往訊息靈通的地方看。
“真的?”南星眼睛更亮,少爺從不自誇,心裡有數能做到十分,也只會往外說五分,現在說應該可以翻倍,那這個翻倍就是最低線,他們帶到京城來,馬上要試種的這批種子,畝產一定更強!
溫阮眼眸彎彎:“那就要看南星一會種地賣不賣力氣了。”
“賣!要搶種是不是?您就瞧好吧!”
南星當即擼袖子,人也真的肯幹,到了地方就熱火朝天的安排起來。
先拿出地契,把莊子裡的人叫過來,讓他們認了主,又指揮大家準備這準備那,最後安排下活,全部拉到田間地頭,別的不說,先把玉蜀黍種上!
溫阮當然是帶頭的,不但自己要幹,還要各處指揮教學,好在這裡的地不少,之前人有些憊懶,地整的可以,還沒往下種莊稼,正好方便了他。
這些玉蜀黍種子就是玉米,他在三年前發現,但並不是好良種,產量不大,味道也不好,百姓們根本不知道這東西可以當糧食種,泗州氣候溫暖,一般糧食一年兩三熟不是問題,三年他進行了八次雜交種植,每次分批進行不同實驗,到現在終於收穫不錯,能算得上良種了,北方氣候同樣適宜生長,他本就想過來試試,再馴化兩年,這個玉蜀黍良種應該可以培育的更好,推廣全國……
國公府來的倒正是時候。
“……看著地不少,種起來卻感覺還是不夠啊。”
溫阮中間擦汗,看著遠方平坦地面:“要是能把那邊的也買下來就好了。”
正好連成片,來來去去也不累。
南星:……
溫阮:“唔,得再賺點錢。”
在泗州,田地置換是經常的事,比如誰家娶婦嫁女,田產變動,就想找些邊上挨著的,或換或買,大家一起看看地的大小,肥度,有沒有種著莊稼,談一個合適的價格,並不算難。
但南星說:“恐怕不行,賺多少都懸。”
溫阮意外:“不行?”
“那是潘家的地,五城兵馬司潘家,上頭還有個在樞密院做副都承旨的本家家主,和中書令,二皇子三皇子關係都不錯,怎會隨便變田產?”南星方才安排活時就順便打聽了一嘴,“那邊一大片,連綿不絕,都是他一家的,他還曾問過咱們這邊莊子,能不能賣。”
溫阮:……
所以周氏給地給的這麼幹脆?因為有麻煩?
“那那邊呢?”他指向反方向,同樣連綿不絕,更大的一片地。
南星臉色就更不好了:“聽說是六皇子的田莊。”
潘家不會賣自家連成片的地,六皇子就更別想了,作為夾在中間,最小的一片,他們這個小莊子簡直突兀,南星懷疑,潘家只是來問過,沒有盡力促成這個田產交易,可能並不是怕國公府,而是與六皇子有關。
溫阮也想到了這點,僵僵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