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中國一直實行的是精兵制度,所以在戰鬥上,中國的劣勢越來越明顯,基本上每次戰鬥,中國的特種兵都要面對自己3到5倍的敵人,即使獲得了強大的支援,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兵力上的問題!
很快,中國軍委主席出訪俄羅斯,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商量解決俄羅斯派遣自己的特種部隊到外高加索地區執行戰鬥任務的事情。雖然俄羅斯的特種部隊的戰鬥素質可以說是相當糟糕的,甚至還不是歐美特種部隊的對手,但是有總比沒有強,而且這至少能夠牽制住一部分歐美特種部隊,減輕中國特種兵身上的壓力!
這次訪問是成功的,而就是在這次訪問中,中國與俄羅斯達成了一個對後世影響非常大的協議,即公佈每次獲勝的戰鬥,主要是透過電視臺釋出,以此打擊歐美國家的信心!在以往,特種戰爭都是不露面的,特種兵的身份甚至位元工還要神秘,而正是這場戰爭之後,特種戰爭的性質完全變了,幾乎變成了一種心理戰。或者說,特種部隊的存在遠遠大於其使用價值,因為誰都知道,一支正規的特種部隊的破壞性是相當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使用特種部隊一方今後的利益。同時,特種部隊的心理威脅作用更遠遠的超過了火炮,戰艦,轟炸機這些常規打擊兵器。所以,特種部隊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能夠起到威脅作用了,而並不需要真正的執行大規模的特種戰爭來保證國家的利益!
這是一種模式的變化,但是這種思維模式所帶來的變化卻太慢了一點,因為它並沒有影響到正在進行的這場特種戰爭,而這也是大規模使用特種兵相互作戰的最後一次戰爭,在此之後,特種兵的作戰行動都以小部隊為主,而且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特種戰爭了。在很大的程度上,特種兵已經成為了心理威脅的武器,而不再承擔大規模破壞性作戰的作用!
從2061年開始,四個國家的特種部隊將外高加索地區當做了自己的舞臺,進行了規模龐大的特種作戰。其實,從根本上講,這已經違背了特種部隊的使用原則。特種部隊一般只承擔小規模作戰行動,任何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都無法發揮特種部隊的全部能力。曾經有人計算過,一個A級特種小隊的活動範圍至少在50到100平方公里之內。而這本身就限制了特種部隊的部署密度,如果在同一區域內有多支特種部隊執行作戰任務的話,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已經變成了特種部隊之間的撕殺,本身的意義並不重要,因為已經公認了的,特種部隊的主要作用是戰爭催化劑,透過特種部隊的使用,來提高常規部隊的作戰效果!所以,特種部隊之間的撕殺,其實並不可取!
很可悲的是,這場戰爭確實變成了一場特種兵之間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似乎沒有考慮到這麼使用特種兵,消耗寶貴的戰爭資源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好處,只是想盡量的消耗對方的實力。而這也就是這場特種戰爭的特殊之處。不管是在這之前,還是在這之後,特種部隊之間的大規模戰爭行動都沒有出現過,即使有特種部隊之間的對抗,也是小範圍之內的對抗,主要是輔助其他的軍事行動。所以,這場戰爭非常特殊,經過後來的證明,可以說這是一場雙方都失敗了的戰爭,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即使是勝利的一方,最終也沒有獲得比代價更大的利益!
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看,這場特種戰爭又是無法避免的。歐美都已經認識到了中國的戰爭潛力,一個排在世界四大強國之後的日本被中國輕而易舉的消滅掉了,甚至沒有給日本留下一點復甦的希望。而且,歐美在本質上,是害怕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的。而中國本身也不具備在2060年左右再打一次大規模戰爭的能力,太多的國內問題需要解決,自己控制的勢力範圍之內的問題也很多,中國照樣不希望與歐美髮生大規模衝突。當然,俄羅斯更不必說了,從根本上講,俄羅斯更畏懼戰爭!這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沒有打世界大戰的基礎,但是四個主要的國家卻並不希望在國際問題上做出太多的讓步,更不希望失去任何一寸的控制地區。所以,必然會有一種特殊的戰爭來取代世界大戰,讓四個國家都認識清楚自己的實力,好為其他地區的勢力劃分打下基礎!
特種部隊,一個在20世紀60年代還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看重的新軍種的迅速崛起,在這場戰爭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說,他們代表的就是各自國家的實力,代表的就是各自國家的戰爭力量。特種部隊的表現,將決定著戰爭最後的勝利者!
當然,也有很多人看出了這場戰爭中不可調和的矛盾,魯毅就是其中的一個。從一開始,他是支援使用特種部隊來幫助俄羅斯解決車臣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