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恐怕其戰鬥力將不會產生多大的變化!
可以看出來,航母的生存能力更強,而戰列艦在遭到打擊之後維持戰鬥力的能力更強。這也是航母與戰列艦的一個巨大差別!這也最終決定了這兩種海戰主力戰艦的最終地位。
當然,此時海戰還遠沒有結束,中日戰列艦之間的決戰才剛剛開始,但是,日本艦隊失敗的陰影已經升了起來,在喪失了大部分航空作戰能力之後,誰也不認為日本艦隊還能獲勝!
第三章 戰略平衡
第三章 戰略平衡
中日九州島一戰,徹底的改變了戰場上的局勢。在最後階段,雖然中日戰列艦艦隊之間的決戰草草收場,因為日本艦隊已經喪失了制空權,而中國艦隊還有能力發動新的空中打擊。最後,日本戰列艦艦隊提前撤離了戰場,由空軍為其斷後。而中國艦隊也因為損失巨大,加上日本空軍帶來的巨大威脅,放棄了追擊行動。海戰,在11月7日21點左右收場了。
這場海戰中,中國損失了兩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其中,兩艘戰列艦是在遭到了日本潛艇的魚雷攻擊之後沉沒的,而另外的巡洋艦與驅逐艦大部分也是在負傷撤出戰場的途中遭到了日本潛艇的魚雷襲擊而沉沒!出了11艘主力戰艦戰沉之外,“黑龍江”號航母遭到了重創,飛行甲板挨的那枚導彈徹底的破壞了航母的機庫,同時讓航母失去了持續作戰能力。原先判斷傷勢並不重,但是駛回港口之後,才發現支撐航母飛行甲板的承力結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多半原因是沒有及時修理,仍然在繼續起降作戰飛機造成的。而這種傷,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夠修復。另外,“色林錯”號戰列艦捱了幾發炮彈,至少需要維修好幾個月。但是不管怎麼樣,中國艦隊的主力戰艦基本上都生存了下來,而且並沒有遭受到多大的損失!
日本艦隊的損失就非常巨大了,參與海戰的6艘戰列艦全都受了傷,雖然大部分是由海軍攻擊機的導彈造成的,傷勢都不算很重,受傷最嚴重的“武藏”號也只需要維修一個月便能夠重新參戰了。但是,日本的航母艦隊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參戰的八艘航母都受到了打擊,其中3艘航母戰沉,其中一艘是被海軍攻擊機擊沉的,而另外兩艘都是在撤出戰場的時候,被埋伏在其航道上的中國核潛艇幹掉的!另外,參戰的21艘巡洋艦被擊沉了12艘,另外還有5艘遭到重創,至少在3個月內難以參加作戰行動。驅逐艦的損失最小,只有5艘戰沉,另外的也沒有受到多大的傷害。
這些,都是中日公佈的作戰損失公告中的資料,但是,還有一條沒有公佈,那就是雙方潛艇的損失。根據後來查閱雙方的戰爭記錄,在這場海戰中,中國至少損失了3艘核潛艇,而且還有兩艘核潛艇遭到了重創,卻奇蹟般的回到了港口!而日本則至少損失了7艘常規潛艇,另外還有多艘潛艇“失蹤”!
可以看出來,中國在這場海戰中算是勝利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中國的勝利是很勉強的,而且在這之後,中國海軍艦隊必須回到本土港口,進行改進與維修,在這場海戰中暴露出來的巨大的問題,讓中國海軍發現了自己戰艦的致命缺點!
首先,是戰列艦的主炮威力嚴重不足!雖然,中國戰列艦的射程能夠達到900公里以上,甚至在發射最新式的增程炮彈時能夠達到1100公里。但是,在射程超過了700公里時,必須使用火箭增程彈,而這種炮彈根本就無法擊穿日本戰列艦的主裝甲,且命中精度很低!原本,中國戰列艦的主炮是能夠對付“大和”級戰列艦的,而且能夠在850公里左右打擊“武藏”級戰列艦,但是,在戰爭期間,日本已經加強了這兩級戰列艦的裝甲防禦能力,而且還新建了“陸奧”級戰列艦,乃至更變態的“金剛”級戰列艦。這些都是中國戰列艦主炮無法對付的。這個問題已經變得相當嚴重了!
這次海戰之後,中國立即加快了新一代460毫米見跑的研製工作,同時也發動所有力量研究新式炮彈。很多人肯定會懷疑中國為什麼不發展更大口徑的戰列艦主炮,這就要從中國海軍對戰列艦的主要用途上來說了。首先,中國不將戰列艦作為海戰的決定性力量使用,在分配到戰列艦的任務中,對地打擊與為航母提供最強大的防空掩護,是戰列艦最重要的兩個任務,而參與海戰,只是戰列艦的次要任務。而且,根據中國當時掌握的炮彈技術,足以在460毫米口徑上發展出一種威力更大的炮彈了。最主要的是,中國至少有10萬發460毫米口徑的炮彈儲備,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自然不能夠浪費了!當然,新式戰列艦的研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