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戰爭中誕生的,雖然這些技術本身是為戰爭,為毀滅服務的,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這些科學技術無一例外的全都投入到了生產活動中來,開始為建設服務了!
另外一個推動科技發展的動力就是戰後各個國家所面臨的人力資源困境!在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時,要想保證生產出足夠數量的產品,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生產力水平,即生產效率!而唯一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的辦法就是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而這種經濟上的壓力更為現實,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想讓人類社會盡快的走出困境,就只能依靠科學的力量了!
中國政府在戰後的第一年內就投入了1200億的科研資金,雖然這比戰前的水平還低了很多,但是,當時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已經比戰前下降了很多,而能夠在各方面都極為困難的情況之下,仍然投入這麼多的資金來開發新的科技,就足以證明當時科技的重要性了!當然,其他的國家也都投入了鉅額的科研經費!比如英國就在戰後的五年時間內先後投入了數百億的研究經費。而整個世界,在戰後的二十年時間內,投入的科研經費數量佔到了社會總產值的15%!
這個比例是很難以想象的,因為在和平時期,科研經費達到國家生產總值: 就已經是相當的高了,而且很多國家甚至不可能達到這一水平!而投入15%的社會資本用來進行科研,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戰後二十年內,在政府投資方面超過了科研的只有基礎建設,另外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軍費等等方面的投資都比科研投資低了一個數量級!也就是說,幾乎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尋找與研究新的科學技術,這幾乎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目標!
當然,這麼巨大的投入本身是不正常的,道理很簡單,科研經費投入太多的話,那麼就必然要減少在其他方面的投入,而使社會的正常維護開支減少,使社會的基礎建設投入減少,這樣就容易產生社會動盪,而且沒有基礎設施,即使有了新的科技,也不可能將科研成功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吧!但是,就在這一代人的時間內,科研成為了重點,而且為後面的科學技術大發展打下了基礎,非常堅實的基礎!
不要忽視了二十年的科技大發展,即使是現在,很多常用技術本身就是在那個時候被研製出來的。比如,已經成為了人類主要宇航能源基礎的反物資,就是在那個時代投入到實際使用中的。同時,現在作為基礎能源的暗物質利用理論也是在那個時候提出來的,雖然這是在幾十年之後才完善的,但是沒有當時打下的基礎的話,那麼就不可能有現在的這種幾乎使用不完的新式能源了,而人類自然別想取得這麼巨大的進步與發展!
而在科技大發展時期,國際邦聯起到的作用是很顯著的!在此之前,因為國家利益與國家衝突所帶來的問題,所以各個國家都有自己完善的科研體系,特別是對於一些擁有一定實力的國家來說,都不會輕易的將科研體制以及對新技術的希望放到別的國家手裡!因此,每個國家都有一套完善的科研體系,而這無疑是一種浪費!
比如,在此之前,中國與美國的科研體系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而中國在材料,生物等技術方面有著絕對的領先優勢,而美國則在計算機,電子等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相對而言,中美在自己弱項上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種浪費,而且兩個國家的在弱勢專案上的投入都是最大的!而因此,每年浪費的科研經費如果利用到提高已有的技術上,那麼產生的貢獻必然更大了!
而戰後,因為國家之間的對抗已經消除了,所以採取聯合研製的方式也就有了可能!當時,際邦聯的作用就是為此提供了一個平臺,即各個國家將自己的科研隊伍放到國際邦聯來,互相補充,這樣才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搞出最先進的科技出來!
就在上海會議結束之後不到三個月,中國就首先提出了聯合科研這個建議,接著當時24個邦聯成員國首批加入了這一協定,並且開始整合其科研能力!而當時國際邦聯的文化部門也成為了重要部門!當然,在整合科研機構的時候,各參與國也都按照自己的實力支付相應的科研經費,並且共享研究結果!其實這是中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如果採用以往的方式,中國的科研成功肯定是最豐富的,光是賣技術產權恐怕就是很大的一筆收入了。當然,在新時代有新的面貌,正是中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才讓更多的國家意識到,如果不加入國際邦聯的科研機構的話,那麼他們在科研上肯定要落後,而且會被世界所拋棄!所以,在隨後的幾年之內,邦聯成員國也陸續的加入了該機構,壯大了國際邦聯的科研實力,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