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關注工人,特別是有高階技能,以及知識為基礎的技術工人了!而正是隨著技術工人隊伍的擴大,以及工人開始含蓋了所有的勞動者之後,工人的社會地位自然不能再被忽視了!
可以說,戰爭結束之後的那幾年,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任何政治上的變化都源於經濟結構的變化,而正是戰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為最終的政治變化奠定了基礎!而戰後的人類社會在生存的壓力下,團結,合作,相互協助,諒解這些是主旋律。因此,有人說戰後的二十五年是人類世界大和解的二十五年,是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大,而且產生了最深遠影響的二十五年!這種說法一點都不過分,正是這二十五年,讓全世界的人都清醒了過來,對抗與戰爭,帶來的只是毀滅與破壞,而只有合作,諒解才是人類世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然,戰後的世界並不完全以經濟為中心,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各世界的交流也迅速的發展了起來,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壓力的增加,科技在生產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了。當然,這些其實都與經濟本身有著必然的聯絡,但是又與經濟不一樣!
從世界交流的角度來看,國際邦聯是一箇中介機構,或者說是一個橋樑,為世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開啟了一條交往的方便之門!其實,在戰前,世界各個國家,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就已經相當的頻繁了,不然也不會出現“地球村”這個概念。但是,這種交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表面上的,因為在對抗中美歐鼎立的時期,國際交往的本質是很膚淺的,根本就沒有涉及到相互信任,與相互幫助的深度,最多也只算是相互利用!
其實,這種現象本身並沒有什麼好指責的,本來在對抗激烈的年代裡,相互利用本身就是國家之間的基本關係!可以說,當時就連同盟國這類的國際聯盟本身就是一種利益集團,國家與國家之間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因此,在戰前的那個年代,國際交往的本質是很膚淺的,各個國家看到的都只是利益,而且合作的本質就是要利用別的國家的優勢力量來彌補本身的缺陷!
而戰後,當整個人類世界都面臨著生存壓力與生存危機的時候,如果再以單個國家或者是民族本身的利益作為交往基礎的話,那麼什麼事情也不用做了,而人類的總體發展本身也是一句空談!
而當中國舉起了人類總體利益的這面大旗,並且將人類總體的利益放在了國家與單個民族利益之上,其實就已經為所有國家做了個榜樣!
當然,交往的基礎仍然是經濟,特別是當各個國家的經濟緊密的聯絡在一起的時候,相互利用已經是次要的了,更重要的是相互合作與支援!雖然,在表現形式上,這與利用本身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本質上的區別是有的,即各個國家與民族更為坦成,而且在交往的時候,是以共同發展為重,而不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
這一點,在成立了地區性國際邦聯的下設組織之後就表現得更加的明顯了。比如,在歐洲地區區,當英法德等重要國家放下了民族矛盾與衝突,開始尋求共同發展的道路時,他們在交往方面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值得所有國家學習!
當然,在國際邦聯體系內分別成立各地區性組織也算是一種妥協,或者說是為了減少發展的阻力而做出的新選擇吧。當然,這種地區性組織與戰前的地區性組織是完全不一樣的,各地區性組織之間的關係不是對抗,而是合作。而且,成立地區性組織,先解決本地區內的麻煩,為最後的民族大融合打下基礎,這才是根本的目的!而各個國家也正是在建立地區性合作組織的基礎上學習到了處理國家與民族之間關係的辦法,這為後面的各個地區之間的大融合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國際邦聯本身就為加強國際交往創造了條件,而且是一個巨大的平臺。也許,在此之前的數千年曆史上,人類世界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平臺吧!而且,人類各民族與國家之間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和睦的氣氛!
國際邦聯在當時做出的另外一個巨大的貢獻就是推動了人類所掌握的科技的飛速進步!這是國際邦聯在解決經濟問題之後所做出的另外一大貢獻,而且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這為人類世界未來數百年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的發展動力其實來源於戰爭,這一點在前面已經做過了詳細的說明,因為戰爭中對技術的要求,對新技術的巨大投入,所以在戰爭期間,科技發展的速度是無法想象的!這一點,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戰爭中都不例外,數千年來,幾乎所有起到了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