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王之叔菩提也。天漬有仁者,王牒有如來。大王今日悟後之問,徒能羨人之,徒不能宗自之叔,竊為大王不取也。”見王聞叔名,勃然驚駭。久之,謂波羅提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超邪肯正,忘我得道之叔,取罪深重。”
國王詢問詩:國王詢問波羅提,慧辯諄諄何所師?達摩原系菩提子,王之叔父某歸依。
波羅答詩:菩提王叔某之師,超悟禪宗見性虛。敕使迎請求懺悔,欽崇三寶求猶初。
又詩:修佛無真德,如來解悟禪。夢中人喚醒,披霧睹青天。
為王懺罪
次日,見王具駕等候,迎請叔父返國。達師即隨使而至,為王懺悔前非。王聞達師規誡,即百拜泣謝。又詔宗勝歸國,左右大臣奏曰:“宗勝被王謫貶,自愧不能為王御難,捐軀投崖,已亡多時。臣矯詔,不敢奉命。”王告其叔曰:“宗勝之死,皆出於朕,不知大悲為朕如何懺悔,方免斯罪?”達師曰:“無傷也,宗勝現在巖間安息,有詔往召,彼即至矣。”王聞宗勝在,大悅,即遣使召之。使至山中,果見宗勝宴坐崖下,憚寂自若。有詩為證。
迎達摩詩:聞說從師出懿親,勃然變色覓心驚。宗盟不意生真佛,詔使迎歸作福星。
見王齎詔詩:宗勝投崖實朕愆,召之還國傳經筵。使臣奉詔山中召,見彼端坐岩石巔。
宗勝從容辭詔
話說宗勝,在巖中坐禪,忽見天使詔臨,即對使從容答曰:“貧僧無能,不能分毫裨益國家,誓願老朽巖泉,證修佛事。王之國,濟濟多士。達摩是王之叔,現為六宗所師表。波羅提亦沙門領袖,法中龍象也。願王崇仰二聖,以福皇基。臣不敢奉詔,趨陪左右。煩使者善為我辭焉。”有詩為證:宗勝巖中只自修,不從天詔棹歸舟。從容勸主尊親叔,領袖波羅亦合收。
又自敘詩:老朽巖泉汲寸長,證修佛事度時光。煩君善為辭丹詔,不得趨陪佐聖皇。
達摩為王療病
本日,持詔官尚未覆命,達摩師問王曰:“使臣奉尺三詔,知得取宗勝還國否?”王曰:“事難遙度,未可知也。”師曰:“一詔不至,再詔始來。”少頃,使還,呈上宗勝辭表,果如師語,王大驚服,再遣使召之。師回,辭王曰:“臣且暫去,陛下當益修善德。臣瞻龍體,不久當有疾。”達摩師去後七日,王果得疾。國醫診治,日見加重,不見療愈。貴戚近臣,憶師前日辭去之言,即發使迎師曰:“主上遘疾彌篤,願請慈悲,遠來診救。”師聞召,即隨使至闕問疾。此時,宗勝承王再召,亦別巖間而歸國見王。波羅提亦趨至禁榻問病。宗勝、波羅提問師曰:“目今當何施為,令主上免此疾危?”師曰:“療疾無他策,著令東宮太子,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寶。復為懺悔,消除向日輕毀罪孽。如是行事者三,王疾始愈。”有詩為證:聖躬頤養失天和,預識將來有厄磨。辭去叮嚀無別話,急宜修德保沉痾。
又:國王遘機勢幾危,急請慈悲為護持。免難莫如消罪孽,東宮太子好施為。
達摩辭王南渡
達摩師在本國演教六十餘年。一日,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乃令治裝戒行。先辭祖塔,次別同學,後至王所告行,且慰而勉之曰:“臣去後,陛下當勤修百業,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叔父去留,關國家休咎。此國何罪,彼國何祥。既雲震旦有緣,去志已決,車轍非所能挽。第慈悲雖大,惟願不忘父母之邦。果滿功還,早掉歸帆,侄之大幸。”有詩為證:化行震旦適於時,祖塔君王暫告違。去後最宜勤百業,護持三寶福瘡痍。
王送達摩詩:猝聞門外駕驪駒,涕泗滂沱失所依。震旦有緣行莫挽,梓桑之國莫交虛。
國王海堧餞別
次日,異見王以叔父達摩師遠行,乃具大舟,與左右臣僚,移供帳,餞別於海堧之地,揮淚言曰:“離多會少,古語然也。叔父在國,不特寡人相安無事,雖四境之內,亦相安於無為。慈悲一去,則南人幸而西人悲也。敢問歸期?”達摩曰:“臣忝奉教沙門,如來演教之身,普濟天涯之客,歸期無有定準,聚首亦難逆料。既有南渡,必有西歸。今日泛泛揚舟,他時翩翩蔥嶺,是其驗也。”有詩為證:叔父宜留鎮此邦,為何話別戒行裝?海堧祖餞情難捨,回首天涯是異鄉。
達摩答王詩:奉職沙門普濟弘,渡南難擬事功圓。君王若問歸來日,蔥嶺翩翩遇使旋。
達摩計伏蛟龍
達摩自西竺海堧之地,別親王而離鄉井,登大舟以渡南濱,無非為傳燈之事也。迨及海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