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忙不迭帶他去看醫師。
上學後,母親天天為他準備既營養又衛生的便當,不准他在外面隨便亂吃東西,因為怕他吃壞了肚子;也不准他和同學們去游泳、露營,因為怕發生意外。
也許是受到母親觀念的影響,J君也很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他經常可以感覺到自己心臟的跳動、腸子的蠕動及關節處的痠痛等,每次大小便都不忘“審視”尿屎裡有什麼異狀。在他的記憶裡,似乎充滿了依偎在母親身邊,於藥水味濃厚的醫院裡候診的情景,這種情景不僅讓他感到安全、踏實,而且溫馨。
醫師認為J君確實是“病”了,但並非他想的身體的毛病,而是心理的毛病。
解析:
這可以說是一個“慮病性精神官能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的病例。
所謂慮病性精神官能症是指一個人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功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懷疑某些器官有病,而為此擔心恐懼,會主動去尋求醫療幫助;他們所述說的症狀非常複雜多樣,常牽涉到身體的許多部位,但有經驗的醫師卻無法從這些症狀中獲得“可能是什麼病”的印象診斷。而且在詳細的檢查後,通常找不到有什麼器質性的病因。雖經醫師反覆說明、勸解,但病人仍無法釋懷,還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有病。
患者除了對自己的症狀感到憂慮、焦急與關心外,在行為方面還有一些特徵:他的身邊經常備有瓶瓶罐罐、藥片膠囊及各種醫藥書刊;他常是大眾保健雜誌的忠實讀者,在廣泛的閱讀中揣摩自己可能得了什麼病,並一知半解地使用醫學專有名詞及術語;看病是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有些是固定去看一位醫師,但次數相當頻繁,有些則不斷換醫師,從這家醫院轉到另一家醫院,沒完沒了地做各種檢查和治療,而且會妥善儲存這些資料。
不少患者的慮病傾向跟早年的生活經驗有關,有些研究發現,患者早年罹患身體疾病(或所謂的“體弱多病”)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得多,而他們的父母親也多有慮病的傾向,對身體疾病過度關心,孩子一流鼻涕、肚子不舒服就緊張得不得了,不停地噓寒問暖、進補、看醫師。這種不當的模式使孩子養成特別注意自己身體變化並對這些變化賦予誇張意義的態度。本案例中的J君,有的似乎就是這種經驗。
另外,“疾病的功能”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自己“生病”了,不僅可以免除職責(讀書、工作),還可獲得他人的關心(附帶收穫),結果使自己這種“有病在身”的觀念益形強化,因此日後稍一碰到不順遂,或別有所求時,就以慮病症狀來免除職責或達到目的。
J君的堅信自己“有病”,固然多少與“腎虧”的錯誤觀念有關,但主要恐怕還是在於他面對著大###考這個難關。慮病症狀不只是用來逃避大###考,而且是在為自己可能考不上大學找藉口——這都是因為自己“身體有病”造成的,如果“病”好了,他就能克服現在無法克服的困難。所以當務之急是先把病治好,結果就一再地去看醫師、吃藥、打針,你說他“沒病”,他反而不高興。“有病在身”的想法使他免於去面對自己書讀不好、無法與別人在考場上競爭的挫敗感。
熊熊烈焰中的悔恨
她在夜裡難以成眠,經常夢見昔日大火時,她從二樓跳下來及爬進客廳抱出嬰兒的那一幕,而從夢中驚醒過來。
C是一個年輕的家庭主婦,最近想搬家而四處找房子,她堅持要住一樓,而且是隻有一層樓的房子。這種堅持並非出於出入方便、想做生意或想接近土地等理由,而是因為她害怕爬樓梯。
除了堅持要住一樓外,她平常也儘量避免到二樓以上的商店、旅館或公共場所去,對密閉的地方也深懷恐懼。而且有慢性的疲憊感、精力減退、性慾降低、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狀。
這似乎是一種畏懼性精神官能症,不過她對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毛病,心裡倒是一清二楚。它來自如下這件令她想忘也忘不了的創傷經驗:
她以前是住在二層樓的房子裡。大約半年前,在丈夫外出的某個深夜,她在睡夢中聞到嗆鼻的濃煙味而從夢中驚醒,她急忙下樓,結果發現客廳已經著火了。
事起突然,她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打火警電話,但電話線卻被燒壞了,於是她連忙又跑出去敲鄰居家的門,在鄰居處打完火警電話後,才又匆匆回到家裡,到樓上去搖醒兩個學齡前的孩子。
但因時間延誤,等她同兩個孩子要下樓時,樓下已是一片火海,無路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