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部分(3 / 4)

小說:錦衣夜行 作者:冥王

可惜,送者寥寥,只有內閣幾位同僚趕來相送,他那親家胡廣垂頭喪氣,一副沒精打彩的樣子。昔日內閣首輔,風光無限,今日這般淒涼,太子那裡沒有隻言片語,夏潯更往慈姥山下避暑去了,他所倚為靠山的兩個大人物,俱都沒有表示,尤其讓他心寒。

含悲忍淚告別了幾位心情各異的內閣大學士,解縉登車上路了。一下子從帝國決策中心的權貴,變成了一個偏遠省份的地方官,這人生起伏、大起大落,給他的不是反思和教訓,而是無盡的失落和感傷。

坐在車上,聽著軲轆轆的車輪聲,看著行色匆匆的行旅,解縉悲從中來,忍不住漫聲吟道:“弦奏鈞天素娥之寶瑟,酒斟流霞碧海之瓊杯。宿君七寶流蘇之錦帳,坐我九成白玉之仙台。臺高帳暖春寒薄,金縷輕身掌中託。結成比翼天上期,不羨連枝世間樂……楚園未泣章華魚,漢宮忍聽長門雁。長門蕭條秋影稀,粉屏珠級流螢飛。苔生舞席塵蒙鏡,空傍閒階尋履綦。宛宛青揚日將暮,惆悵君恩棄中路。妾心如月君不知,斜倚雲和雙淚垂!”

想起君上不憫其情,太子和輔國公又棄之如敝履,解縉憤懣地一拍車板,恨恨又道:“人心冷暖、世態炎涼!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脫得樊籠返自然!”

“皇上!皇上!解縉一路南去,口出不遜,心生怨誹!”

打從一開始就派人盯著解縉及一切與之往來人等的紀綱可算抓到了一點把柄,馬上一溜煙兒進了宮,把解縉的《怨歌行》呈於御前,又把解縉發的牢騷也不管他是針對何人,添油加醋對朱棣只是一通說。

朱棣聽了勃然大怒,拍案罵道:“這個解縉真真好不會做人!犯下這等大事,朕只貶他去廣西做官,挫一挫他銳氣,居然還敢怨懟於朕!他要脫得樊籠返自然?原來朕這朝堂只是攀籠,好!好好,他要返自然,朕就遂了他意!你去,給朕追加一道旨意,改廣西為安南,調解縉去任交趾布政司右參議!”

“遵旨!”

紀綱眉飛色舞,一溜煙兒地又去了。

第892章 選秀啦

小九華,山高百丈,周圍十五里。

因此山山巒秀美,酷似百里之外的青陽九華山,所以人稱“小九華”。

小九華又叫望夫山,因其山上有一怪石,高約一人許,頗似人形,上刻有‘望夫石’三字,大一尺六寸,似篆似隸,不知起源於哪朝哪代。

傳說,地藏王菩薩曾在此修行,所以山中建有地藏王殿,輝宏壯觀。千百年來,每逢正月十五,七月三十,進香者便絡繹不絕。

此刻不是進香時節,山中游人不多,十分的清靜,夏潯一家正好得其所哉,在山中盡情瀏覽,欣賞山水盛景。

夏潯並未對寺中主持言明身份,捐了一筆香油之後,便謝絕了知客僧的陪同,一家人在山中自由自在地遊覽。這小九華突兀江邊,一峰玉立,山中草木繁盛,還有野兔、刺蝟、布穀鳥、啄木鳥各種山中野物,十分的清靜幽然。

及至天色將晚,將要返程時,迎面山外忽有數騎快馬飛馳而來,夏潯原以為是有遊客慕名來山中一覽,不料前方侍衛迎上去,雙方對答一番,竟向自己引來,定晴一看,才認出是徐姜。

夏潯把徐姜引到一處小亭,徐姜悄悄向他說明了解縉又被再遷安南的訊息,夏潯頓時一驚,這可不是個好兆頭,帝王心術,莫測高深。有時候,一貶再貶,其實只是為了給滿朝文武一個訊號,示意他們繼續彈劾,等到聲勢造足了,罪證無數了,這屠刀就砍下來了。

夏潯緊張地問道:“皇上因何改變主意?”

徐姜道:“解大人路途上做了一首《怨歌行》,另外還有些牢騷言語,不提防護送他去廣西的從人中竟有他人耳目,也不知是誰稟報與皇上知道,皇上大怒,這才將他又改任安南。”

夏潯聽了頓時放下心來。只要不是皇帝主動示意,那就沒有殺他之心。哪怕貶到天邊兒去,只要人活著,總有迴旋餘地。他怔了半晌,才苦笑道:“解縉這張破嘴,還不知教訓麼?”

徐姜也苦笑:“國公,安南那地方,今兒這裡反、明兒那裡反,反賊不斷,處處硝煙,解大學士到了那裡,會不會……”

夏潯搖搖頭,道:“這倒無妨,解縉是做過首輔大學士的人,如果他在安南有個什麼三長兩短,朝廷臉面須不好看。所以,張輔、沐晟縱然不把他放在眼裡,也得妥善安置了他,斷然不會叫他出事的。”

夏潯吁了口氣道:“你先回去吧,我在這兒再住些時日。”

說到這裡,夏潯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