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回來就要有理由,解縉當然有一個很充分的理由。
他幽幽怨怨地趕到安南的時候,正好張輔大獲全勝。張輔上次平定安南迴京不久,安南各地就反旗再舉,迫不得已,張輔再度掛帥出征,大軍往返,錢糧軍餉消耗無數,不過仗倒是又打贏了。
張輔趕到安南之後,第一戰就是打擊原來已經降了大明,結果又復反叛、自立稱王的師檜。
師檜當時手中有兵馬兩萬多人,張輔率兵進剿,只一戰就殺了四分之一,近五千人,同時俘虜兩千多人。張輔惱恨師檜降了又反,出爾反爾,反覆無常,下令把這兩千俘兵全部斬首,之後緊追師檜不捨,師檜拿出了吃奶的勁兒,率領殘部逃進了深山,若再追趕,得不償失,一個不慎,還會為其所乘,張輔這才下令收兵。
張輔稍事整頓之後,又去征討陳季擴,陳季擴調兵遣將,與張輔數度交鋒均落下風,最後雙方決戰於虞江之上,這一戰陳季擴又是大敗,軍兵傷亡慘重,還連折數員大將。陳季擴只得倉惶逃竄,張輔自後一路掩殺,又吃掉陳季擴三千兵馬,直到陳季擴逃入大澤這才收兵。
陳季擴彷徨無策,只得遣使向張輔求降,這位曾自立為帝的安南將軍目前還擁有相當大的勢力,在安南百姓中間他也擁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他誠心歸降,大明治理安南將減少很多阻力,不過是否受降張輔做不了主,接了陳季擴的降書以後,他就要遣人送往朝廷,由皇帝決斷。
恰在這時,解縉到了安南。解縉根本沒有心思做什麼安南布政司的參議,在朝為官何等閒逸,內閣首輔何等風光,安南這地方窮山惡水的,做官都算是發配。所以一聽有機會回南京,解縉馬上搶著要擔當這個差使。
照理說,只是派人回京將陳季擴的降書呈予皇帝,原也用不著勞動一位布政司參議出馬,可解縉願意走,張輔也願意讓他走。解縉再落魄,畢竟也是一位曾經的內閣首輔大學士,萬一他在安南出點什麼事,這影響太大了,張輔不願意承擔這責任。
兩個人是一拍即合,於是剛到安南站了站腳的解縉,就興沖沖地又回來了。
站在船頭,眼見離金陵越來越近,解縉心中好不興奮。在安南天高皇帝遠,想再叫皇帝想起他來都難,回了京就不一樣了,在皇上面前多露露臉,萬一皇上回心轉意,不就可以再獲聖眷、重返內閣了麼?解縉心裡是越想越美。
當初朱元璋許之以十年之期,叫他十年之後回朝聽用。解縉等不及,還差了一年半,就趁著新君登基,急不可耐地回了南京,結果被人一本參到蘭州做衛吏去了,沮喪得他差點投河自盡。
如今,他又來了……
第924章 大發雷霆
夏潯在廬山住了幾天,直到小荻馬上就要臨產,這才返回金陵。
此時,鄭和已經回京了。
鄭和是內官,官品也不高,不需要派三品以上官員迎接,但是隨他回來的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的使節,其中包括一個國家的國王。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帶著王妃、王子、公主還有王弟王妹,一大家子居然都來了,這就需要同等品秩的人員相迎。
外國的國王,相當於大明的郡王,於是就由大明皇室派了幾位在京的閒散王爺出迎,把他們接到會同館入住以後,朱高熾、朱高煦兩位監國再聯袂趕到會同館裡探望、問候。
鄭和這一次出海,因為是頭一回,需要從無到有地探索出一條海路、所以耗費時間很長,達兩年之久,所經國家和地區包括了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柯枝、古裡、暹羅、南巫裡、加異勒、甘巴里、阿撥巴丹等國。
回來時這些國家都派人贈送了禮物,其中琉球中山、山南,婆羅,阿魯、蘇門答剌、滿剌加、浡泥、占城、暹羅、榜葛剌、南浡利、小葛蘭等國遣使入貢。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的足利義滿也派了使節來。
現在日本的情形很糟糕:後龜山天皇出走了,他跑到南部重聚南朝舊部,以武力抗議北朝背信棄義。由於有惜竹夫人和大明暗中向他提供了大筆資金和武器、糧食,後龜山出走的時間比歷史上提前了,效果也大多了。
由於他手裡有充足的資金、武器和糧食,他不但很快招攬了一批舊部,而且招納了很多農民和流浪武士,包括被中國水師和日本水師聯手打壓得幾無生存餘地的海盜也大量投奔了他,使得他迅速組織起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武裝。
後龜山出色的表現,使得一些本來還想觀望聲色的南朝氏族、豪門,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旗幟鮮明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