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部分(2 / 4)

小說:錦衣夜行 作者:冥王

無數功績。

唐太宗比明成祖幸運,那時堅持嫡長正統觀念的儒生並不多;那時的大臣沒有罵皇帝的嗜好;唐朝之後不是一個自卑的異族統治中原數百年之久,從而有機會去不斷的篡改歷史。歷史對朱棣,不公平!

站在殿外,夏潯浮想聯翩,他忽然覺得,這個迫於輿論,只能悄悄躲在這裡,默默地向他的生母祭拜、懺悔,傾訴他的委屈、哀傷和愧疚的永樂大帝,著實的有些可憐。

朱棣出來了,帶著一身的檀香。

當他出現在陽光下,他依舊是那個強勢霸道的皇帝,一睥一睨、舉手投足,都充滿了天子的威嚴。也許他在殿中跪在母親靈位前焚香祭拜、默默祝禱的時候會軟弱、會悲傷、會流淚,但是當他出現在別人眼前時,他只能是天子、只能是永樂大帝。

“陪朕走走!”

朱棣看了夏潯,就只淡淡地說了一句。

夏潯隨在後面,一君一臣離去,鄭和依舊站在那兒,輕輕帶上了殿門。

從今天起,這裡,只有皇帝一人可以進入。

朱棣站住了,夏潯便也隨之站住。

過了一會兒,朱棣緩緩轉過身來,凝視著夏潯,緩緩說道:“士弘病故,安南戰事,現由沐晟,張輔負責。朕不甚放心,你覺得怎麼樣?”

夏潯早就聽到民間傳言了,今日皇帝特意召他來見,他就知道不是僅僅陪皇帝祭母那麼簡單,對這件事也曾認真考慮過,只不過沒有想到朱棣如此單刀直入,所以略略有些意外,他怔了怔,才道:“皇上,臣以為,沐晟久鎮南疆,熟悉地理,張輔名將之子,當初在軍中也曾歷經戰事,這兩員大將又正當壯年,兩人相輔相成,安南戰事,皇上勿須擔憂。”

朱棣笑了一聲,只當夏潯也聽了傳言,而皇上心意未決、旨意未下,民間已傳言四起,這是為君者的大忌,所以不免惶恐,如今見自己問起,自然不敢毛遂自薦。卻不知夏潯說的卻是實話,張輔打安南,當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到後來安南人最怕的就是張輔,聞其名而變色。

朱棣便道:“兵者,國之大事,他們的歷練還少,而且安南之戰,不僅僅是行伍中事,交給他們,朕不是很放心。”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意思已經很明白了,為臣者就該為君分憂,皇上已經不放心了,夏潯趁機領命,朱棣必定欣然應允。如果不好毛遂自薦,夏潯也可以順勢說一句:“可以在朝中另擇大將,出鎮安南!”那麼朱棣也可以順勢點他為帥。

不過夏潯明知朱棣的暗示,卻還是不想順著他的意思來。夏潯在浙東剿倭也好、在遼東經略也罷,其實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政治前瞻性,在軍事上的成功,有取巧的成份。到安南的話,夏潯並不覺得自己能比人家張輔打得更好,就連沐晟,他也遠遠不如。

這不是夏潯妄自菲薄,而是他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短處,沒有人是全才,他更加的不是,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因為他的指揮不力,造成過多的死亡,哪怕最後依舊取得了勝利,榮耀的是他,誰去憐惜那些失去兒子、丈夫、父親的百姓呢?如果他比張輔更能打,他可以當仁不讓,明明不如人家,何必攬功於己。

因此,夏潯猶豫了一下,依舊堅持道:“皇上,臣與英國公張玉大將軍也算是素識,對張輔也瞭解一些,臣認為,張輔必能不負聖望。成國公病故,張輔暫代徵夷大將軍一職,為了振奮軍心士氣,必定有所行動,皇上不妨看一看,說不定張輔很快就會有好訊息傳回來,以向天下證明,他,也是皇上麾下一員名將!”

朱棣聽了微微有些不悅,只道是夏潯有意婉拒,仔細一想,確也如是。他兒子才剛剛出生,這一去至少又得一兩年,他哪捨得走。可是,為人臣者,為君分憂,這點覺悟還沒有麼?“你的岳父和白蓮教不清不楚,為了掩飾,你又擅殺朝廷命官,這等重罪,我未做任何處置,你兒子出生後,我破格提拔,恩遇隆重,現在又委你重任,卻還要推三阻四!”

不過一想到白蓮教,朱棣不免就會錯了意:“難道正因為此,楊旭才不肯領兵?他是為了避朕的疑慮麼?”

想到這裡,朱棣不禁釋然,微笑道:“文軒,朕的意思,是叫你去坐鎮,叫你去,那就是用人不疑,你無須有什麼顧慮。”

他轉過身,負起雙手,緩緩而行道:“朕叫你去,其實有朕的打算。士弘行前,朕曾誡諭他:‘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稼穡,毋盜取貨財,毋掠人妻女,毋殺戮降附,有一於此,雖有功不宥,爾其慎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