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朝鮮不足為懼,對他這無理要求,咱們要想轟他們走,容易!皇上只一句話,他們就得乖乖走人,借他個膽子也不敢挑刺兒。可是,皇上不能這麼做,人家不是帶兵來的,而是跟咱們講理來的。
這遼東,以前到底是誰的地方,咱們得拿出證據,叫他們心服口服,不然,你就算把他們趕走,趕得走他們的人,也堵不住他們的嘴,他們到處哭訴咱們大明欺負人,那不是丟皇上的臉面麼?”
堂上眾人聞言都安靜下來,夏潯道:“各位都是學識淵博的人,尤其精於歷史、地理、人文變遷。所以,本國公想請大家幫這個忙!”
謝傳忠一旁插嘴道:“各位放心,這薪酬之資,斷不會少了大家的!”
眾人紛紛道:“謝員外客氣了,這事兒沒說的,這是幫咱們大明,幫咱們自己,我們頭拱地,也得找出真憑實據,叫他們灰溜溜的滾蛋!”
夏潯笑了笑,說道:“各位以前都是幫人尋宗望祖的,今兒個,大家就費費心,教訓教訓那些亂認祖宗的人,省得他們整天老惦記別人的地方!拜託了!”
第620章 一邊挖坑一邊埋
夏潯去而復返,朱棣當晚從保定回來,看到他時也頗為驚訝,及至聽夏潯說明緣由,朱棣頗為感動,問清遼東諸事處置妥當,暫不回去也無礙大局後,便允許他留了下來。夏潯提出,要以個人名義向北京當地士紳求助,尋找相關證據,也得到了朱棣的默許。
不過在朱棣的本意裡面,還是希望經由官方來解決這場爭端。可是,鄭和快馬趕到淮西,先是因為去的是陳壽好友的舊居,所以撲了個空,再詢問左右鄰居,一路打聽著找到他那好友家,陳壽的訊息已經到了,那戶姓李的人家只說這孤本早已遺失,鄭和也無可奈何,只得打馬又回了北京。
在此期間,陳壽所找的那些好友,也是無計可施。他們有些確實並不精通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並非全然無知,但是他們都是成名人士,不是在地方上做官,就是地方上的名士,正如黃真勸夏潯的那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主動請纓跑來與朝鮮使節辯論,結果卻輸了,這千古罵名不就由白己來背了麼?那是何苦來哉。
這些人有身份有地位,也就愈加地愛惜羽毛,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行為準則,這些位君子們都很明智地選擇了遠離危牆。
陳壽沒有請來強援,大失所望。鄭和把訊息送回之事朱棣也大失所望。此事別無他法,只得讓夏潯請出那些無人聽聞過的所謂北京名士了。
朱棣使人去召朝鮮戶曹判書劉宋耕來,對他說,我朝有幾位地方名士,對朝鮮使節所言大有異議,著令他們君前辯論,若是劉宋耕所言有理,駁得倒北京名士,鴨綠江、圖們江以東所指定的領土和人口,自然劃歸朝鮮所有,若是不然,還叫他好生回去,傳詔朝鮮國王,此後少生事端。
此前大明君臣的窘境,劉宋耕也察覺到了一些,現在官方人員沒有辦法,弄出一堆甚麼北京名士,老夫有備而來,他們便能辯倒我麼?
劉宋耕信心十足,立即抖擻精神,擼胳膊挽袖子直奔行宮。
夏潯已經把人帶到了,在他拜託的諸人中,大家好一番考證,最後集中匯總,請出了四個人為代表。
他們趕到行宮之前,夏潯已經瞭解了一下他們掌握的資料,並且進行了一番篩選。
比如一個叫華粱的夫子,見了夏潯,捻著長鬚,慢條斯理地道:“相傳,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大帝龍身人首……”
夏潯馬上把他PASS了過去,很客氣地對他說:“老先生,伏羲大帝乃上古人物,人當有其人,只是年代過於久遠,遺傳事蹟多已蒙上了神話色彩,許多東西難有確鑿可信之憑據,一旦提出,反而易受詰問,這就不要說了吧!”
華老夫子訕訕退下,又蹦出個叫曾聽的老先生,老先生微眯鳳目,手撫長髯,赤紅臉龐如關公在世,往那兒昂然一立,腳下不丁不八,高聲說道:“話說當年,周穆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
夏潯聽得呆了,心中只道:“這位曾老先生莫非以前是說書的?”
不用問,這人也被PASS了,最後被他去蕪薦菁,帶到御前四人,分別叫做李夜天、吳擎宇、王譯、閻超,這四人所言,還是有些道理的,似可作為憑據,夏潯便要他們精心準備一番,儘可能地帶齊了證據,趕到行宮來見皇帝。
這些人平時高談闊論、裝神弄鬼的,好像天王老子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