蹤,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隱 語,既不說看見了,也不說沒有看見,而是反問說:“四肢不勞動, 五穀分不清,誰是老師?”
那麼,老人到底看見了孔子沒有呢?不僅看見了,而且還很 瞭解,不然怎麼會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加以概括呢?何 況,子路並沒有說出自己老師的名字,他也連問都沒問一下怎 麼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誰呢?
因為樊遲請求學種莊稼,遭到過孔子的嚴厲批評(《子路》), 又因為孔子還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衛靈公》)之類的話,所 以老人譴責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算是為“小人哉,樊須也!”出了一口氣。這是題外的話,題內的話則是那老人的確很瞭解孔子,所以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而是一個不尋常的隱士,也正因為他是一個不尋常的隱士,知道孔子還會讓子路再返回來和自己談 話,所以才提前離家出走,讓子路撲了一個空,就像那接輿不願意孔子和他談論一樣。
但子路畢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該說的話他還是要說,不 是時你的兒子說也罷,還是對躲在屋後偷聽的你說也罷。 子路所說的話當然是孔子的思想。歸結起來有如下凡個要點: 一、官還是應該做的。二、不能因為自己要潔身自好便破壞君臣 之間的倫常關係。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義以達其道”,努力 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罷了。四。至於政治理想很難實現,這是我 們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吧。
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覆多次表達過的,並沒有什 麼新的東西。子路在這裡轉述,是針對那隱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勸他不要隱居,而應該出來為社會,為國家做一點有意義的事,為 拯救這個變亂的世道而作一份貢獻。 當然,有一點是必須要特別搞清楚的。子路勸人做官,絕不 是勸人去出風頭,爭權奪利,撈個人的好處,而是“行其義也”。 為社會大眾謀利益作出自我犧牲。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官也就是 以民的公務員。
這種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