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不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

【原文】

孟子曰:“道在邇①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 長其長②,而天下平。”

【註解】

①邇:近。②親其親,長其長:前一個“親”和“長”作動詞,後 一個“親”和“長”作名詞,賓語。

【譯文】

孟子說:“本來很近的路,卻偏偏要跑老遠去求;本來很容易 的事,卻偏偏要往難處去做:其實,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親人, 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讀解】

“道在邇而求諸遠”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是舍易 求難。在孟子看來,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都 是糊塗。相反,只要人人都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平易事努力,比 如說親愛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也就會太平了。

孟子這幾句話說得平易樸實,但其中卻蘊含著儒家學說的核 心內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 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歸結起來,就是“親親而 仁民”,再進一步說,也就是《大學》所展開的“修身、齊家、治 目、平天下”階梯了。

所以,我們絕不可以輕忽了孟子這幾句看似簡單的話。

從另一方面來說,人人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也 正是我們所應提倡的精神。比如說遵守交通規則,比如說愛護清 潔衛生,比如說為“希望工程”作貢獻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不 是都應該從我們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嗎?

凡事不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這起碼是我們都會認同的生 活哲理罷。

………………………………………………

真誠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 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 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親 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 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譯文】

孟子說:“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 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 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侍奉父 母,不能夠使父母高興,就不能夠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興 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夠使父母高興;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 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所以,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 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極端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過 的;不真誠是不能夠感動人的。”

【讀解】

這一章除了最後兩句外,幾乎與《中庸》第二十章裡面的一 段文字完全相同。這說明《中庸》與“思孟學派”之間的密切關 系。朱熹認為,子思受教於孔子的學生曾子,孟子又受教於子思, 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現代學者一般認為,應 該是《中庸》取於《孟子》,而不是相反。

與《中庸》完全相同的內容還是強調“誠”的問題。我們已 經知道,《中庸》裡有若干章都反覆強調了這個問題,而《大學》 所提出的人生進修階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級也是“誠意”的問 題。由此可見,“誠”的確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以這裡與《中 庸》相同的文字來看,由“明善”到“誠身”;由“誠身”到“悅 親”;由“悅親”到“信於友”;由“信於友”到“獲於上”,直到 “民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應該是“民可得而治矣”。實際 上也就是《大學》所謂“修、齊、治、平”的序列,所以朱熹說 這段文字“亦與《大學》相表裡,學者宜潛心焉。”(《孟子集 注》卷七)一句話歸結起來,在儒家的學說裡,真誠的確是立身 處世的根本所在,一個人如果沒有真誠,一切都無從談起。

所以,孟子最後說,“至誠而不動者,來之有也;不誠,未有 能動者也。”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孟子這裡所說 的意思了罷。

………………………………………………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原文】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