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去之日,遂收其 田裡。此之謂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註釋】

①為舊君有服:指離職的臣子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極:窮困,這 裡作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其處境極端困難。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 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君 主把巨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

齊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也應為過去的君主展 孝。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為他服孝呢?”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君主聽從. 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老百姓。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 打發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佈置, 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就叫做三有禮. 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 受;建議,君王不聽從。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 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種 情況叫做仇敵。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

【讀解】

所謂投桃報李,士為知己者死。又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 報。

賢明的君主總是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 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比如說劉皇叔用關羽、張飛、諸葛亮, 至今傳為美談。

其實,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現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嘗不是 如此呢?

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話,反目成仇,兩敗俱傷,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領 導不領導,被領導不被領導了。

那又能怪誰呢?只能怪自己不會做領導人罷。

………………………………………………

中養不中,才養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①,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 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②。”

【註釋】

①中:指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養:培養、薰陶、教 育。②其間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譯文】

孟子說:“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薰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 能的人教育薰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於有好的父親和兄 長。如果品德修養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拋 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別,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來計量了。”

【讀解】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三字經》 賢者為師,團結大家一道進步;能者為師,幫助大家共同提 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薰陶他人的義務。否則,所謂的 “好人”又好在哪裡呢? 模擬西方聖哲的話來說:“人啊,你們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愛,不要拋下任何一個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們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連心”、“手拉手”的活動。

………………………………………………

有所不為,而後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讀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鉅細,事必 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所以,一定 要捨棄一些事不做,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 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現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 也。”(《論語·子張》)正是孟子這裡的意思。 總起來說,儒家所說的“不為”是為了“有為”,只不過是要 有所選擇而為,與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

言人不善,如後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譯文】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招來後患如何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