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們來說,當然不能滿足於於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應 該進一步做到八室。不論學什麼,都成為真正到家的行家裡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
過猶不及
【原文】
子貢問:“師①與商②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註釋】
①師:顓孫師,即子張。②商:子商,即子夏。
【譯文】
子貢問:“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說:“子張過分, 子夏不夠。” 子貢說:“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 樣的。”
【讀解】
人們往往會像子貢一樣,覺得做過頭總比沒做到要好一些,其 實這是一種心理誤區。有時候,過頭了比沒有夠逐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得多。別的不說吧,就說說最簡單的飲食問題;一頓飯吃 少了一點,或者說根本就沒吃飯、那不過是餓得快一點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就不那麼簡單了吧,輕則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則拉肚子,進醫院。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體驗。更不用說政治 上的“左左派”給我們帶來的大災難了!
當然,是好是做得恰到好處,不“左傾”也不右翼,不過分 也無不及,還是像我們已經舉到過的大美人“東家之子”那樣,再高一公分就太高了,再矮一公分又太矮了;臉上擦白粉就太白了, 搽胭脂又太紅了。是一個標準的勿需美容化妝的“亞洲小界”。“世界小姐。” 這可能 嗎?能做到嗎?
太難了!不然的話,孔子怎麼會發出如此沉重的感嘆呢?--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見《雍 也》,另見《中庸》第3章)
中庸之道,談何容易。我們只能凡事盡力做得合適一點而已。
………………………………………………
文人心態的不平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屢空②。賜③不受命,而貨殖④焉,億(5) 則屢中。”
【註釋】
①庶:庶幾,差不多。一般用在稱讚的場合。②空:貧窮。③ 賜:端木賜,即子貢。④貨殖:做買賣以增殖貨財。(5)億:同 “臆”,揣度,猜測。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都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貧窮得沒 有辦法。子貢不安本分去經商,卻發了大財,猜測行情每每猜中。”
【讀解】
這可是當令讀書人心態最為不平的一個話題了。
品學兼優的顏回餓肚子,住貧民窟,窮得來響叮噹。而不安 本分的子貢卻經商致富,成了款爺,手拿大哥大,資訊靈通,股 市行情如在掌中,一句話:發了!
看來,文人清貧淡泊,工資待遇低,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要 說心態不平,聖人的心態就已經不平了,又何況我們這些等閒之 輩呢?
是知識貶值還是社會分配不公?
可能都有一點.不過回過頭來找一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也 有清高而不屑於“下海”的問題存在呢?
時下聽得一種說法;一等智力做生意,二等智力搞政治,三 等智力做學問.這種說法當然有偏頗欠妥的地方,但或許子貢的 智力就是高於顏回也未可知啊!
這豈不使品學兼優而又循規蹈矩的顏回們太沒面子了嗎?
其實,問題就是出在面子上。不信,我們讓顏回去“下海”經 商一番,能不能像子貢那樣“億則屢中”還真是一個未知數呢。
所以,讀書人要麼去經商,不經商就要認命,安於自己淡泊 寧靜的生活方式,俯仰自如,樂在其中。
當然.太窮也總是不好,提高工資待遇也是應該的。要不然 就寫稿子賺一點稿費來作補充,雖不能“貨殖”,卻也聊勝於無嘛。
這倒不一定是孔聖人和他那顏大弟子所能同意的了。
話說回來,顏回不同意倒沒有什麼,因為他“一簞食,一瓢 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可孔聖人 雖說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 而》但又怎麼維持得了他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家生 活呢?更不用說還要穿這樣那樣的時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