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2 / 4)

人有時也是要用這些技巧的,這裡就是一個例證。

陽貨可以說是魯國的一個壞人,但他卻得了勢,氣焰如日中 天,不可一世。不過,他對孔子還比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 再希望拉孔子出來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來,他是連季氏都不知 的,“陪臣執國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當他 想讓孔子拜見他時,孔子不去拜見他。陽貨不愧是一個政客,他 有他的辦法,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時送了一隻乳豬到孔子家裡去。 因為根據當時的禮節,大夫送東西給士,如果士沒有親自在家 受,就得回拜還札。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處,以其人之道還 治其人之身,也趁陽貨不在家時前去拜謝。不過,人算總歸不如 天算,他們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這下陽貨可高興了。抓住孔子 的自問自答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陽貨說話還是很有一套的,抓 住了孔子經常談論的仁和智兩個話題,句句都打在點子上,使你 不得不承認他講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說完後便答道:“好吧 我要做官了。”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孔子並沒有做陽貨的官。所以,孔子 的答辭不過是虛與委蛇,敷衍應付他罷了。因為不願意在大街上 受他胡攪蠻纏,又不願意直接得罪他,甩開他就走。

那麼,孔子是不是老於世故、圓滑取巧呢?

應該說不是,而只是一種通權達變的待人處世技巧,就像他 在“直”和“信”這兩個問題上的通權達變態度一樣。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處理 各種各樣的事,如果一味地剛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嫉惡如仇, 不僅待待不好人,處不好事,自己也將受到傷害。說起來還是“繳 繳者易汙,澆澆者易缺”的道理。所以,有時候來一點虛與委蛇, ,應付應付也不是什麼老於世故,圓滑取巧的問題。關鍵是要看你 對什麼人,處什麼事。如果毫無原則地一律虛與委蛇,那當然就 是另外一回事了。

………………………………………………

人性的問題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 遠了。”

【讀解】

《三字經》一打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裡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孔子的語錄了。

《萊根譚》說:“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只 是欲情封,當面錯過,便颶尺千里矣。”這雖然是用禪宗的語氣 在說話,但其表達的意思卻仍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 相遠。”

其實,真正關於人性的話題,孔子談得並不多,要到孟子的 時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惡探討,並由此形成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 個重要範疇。 作為仁者,作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後天教養的一面,所 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嚀我們“學而時習之”,並現身說法他說:“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就是這裡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仍然是強調後天教養的重 要意義。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原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變的。”

【讀解】

一方面,“性相近,習相遠。”

另一方面,“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兩句話是密切相關的。“性相近,習相遠”是對我們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裡的詞語,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賦都差不多,只是因為後天的放養習染不同而相差很遠了。但 “上知”與“下愚”的人卻是無法改變的。因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上也,,一類的人,是天才,生來就有某種天賦才能,而 不是靠後天教養才取得的。而“下愚”則是“困而不學,民斯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困難了都還不願意學習,這 樣的“下愚”,你有什麼辦法去改變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習相遠。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變的。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