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
儒家學者們很善於用淺顯明白的事例來說明較為抽象的大道理,比如這一節的事例被用來說明透過對比而觸類旁通的道理。這種看法,很有點接近現代系統論的基本觀點。兩個部分相加的和大於這兩個部分。
透過比較得到的結果,可以成為一種具有激發力的誘因,使人把似乎不相關聯的事物和知識聯絡起來,把分散的各個點,全部網路其倆。從這一點來看,儒家學者中的確不乏充滿智慧的聰明者,能夠透過實踐把一些深奧的道理想個透徹,用平易的語言表達得滴水不漏,還能具有現代意識。這真的很不容易。
………………………………………………
大德不官(1)
——立足根本才可隨心所欲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德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2)。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3)。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4),此之謂務本。
【註釋]
(1)本節選自《學記》。(2)大時:天時。(3)本:根本。(4)委:眾水彙集之處。
【譯文】
君子說:道行最高的人不限於擔任一種官職;懂得大道理的人不侷限於一定的用處;最講誠信的人不必靠立約來約束;天有四時而不只有一季。能懂得這四種道理,就能立志於根本。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山河而後祭海,因為河是水的來源,海是河的彙集處。這就叫做致力於根本。
【讀解】
有句話叫做“天馬行空”,是說可以為所欲為地任來任往,不受任何阻礙。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只有超越了“技”的侷限,達到了“神”的高度,才可以隨心所欲。
如何超越?只有抓住根本,立足根本,才有可能。正象俗話說的餓:“挽弓當挽強,擒賊先擒王”,也像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所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謂“大德”、“大道”、“大信”、“大時”等等,正是抓住了根本、主要矛盾,才上升到“大”的境界的,才可以無所阻礙,所向披靡。
天馬行空的境界並非人人都可能達到。它需要有非凡的悟性、氣質、遠見卓識。但它也不是可望不可及,憑悟性可達到,憑勤奮同樣也可以達到。
………………………………………………
凡音之起(1)
——音樂以情感為中心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2),謂之音。比而樂之(3),及干鏚羽旄(4)。謂之樂。
【註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本篇》。《樂記》是中國古代有關音樂和文藝理論的專著,其中討論了音樂和文藝的起源、效果、作用等重要問題。據傳,《樂記》原本有二十三篇,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十一篇。(2)方:道這裡指條理次序。(3)比:組合。樂:這裡指演奏樂曲。本。(4)幹:盾牌。戚:一種斧子。羽:野雞羽毛。旄:牛尾。這些東西都是跳舞時用的道具。
【譯文】
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於人的內心。人們的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透過聲音表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生變化,由變化產生條理次序,就叫做音。將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舞蹈,就叫做樂。
【讀解】
這一節著重說明音樂(其實也包括其他藝術)的起源,指出了兩個重要因素導致藝術的產生: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心靈。
外在事物是最縣的誘因。我們今天在理解時,往往把這方面擴大成人們的社會生活。風花雪月、日出月落、花草蟲魚等是外物,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等活動也是外物進行選擇。外物透過心靈折射出外物就已經不是它本來的面目了。
如果我們把這裡的說法同西方人的觀點作一個比較,就會發現我們的先聖實際上很看心理在藝術產生過程中的作用。它在次序上後於外物,但在重要性上卻不遜於外物。西方傳統中講“模仿”,注重的是外物本來的、真實的面目。咱們的傳統觀點似乎不大強調外物本來的真實性,而在愛心靈的感動,強調將這種感動表達出倆,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情感。因此,音樂這種心靈的藝術,是以情感為中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