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4 / 4)

種的認為規範和限定,使藝術被異化成了服務於統治者意志的木偶。

從這一立場來看,儒家的文藝思想並不像人們宣揚的那麼光彩,它那帶著濃厚理性和功利氣息的鮮明印跡,總讓人覺得窒息和壓抑,總覺得人的無限豐富的情感和內心世界,被簡單化的強制要求扼殺了。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文藝思想一直佔這著統治地位,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因為它說到統治者們心坎裡去了,它不允許有個性化,不允許離經背道,只能像沒有生命的器物供人使用。

………………………………………………

樂由中出(1)

——以禮約取代兵刑

【原文】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2),禮自外作故文(3)。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4),禮至則不在爭。揖讓而治天下者(5),禮樂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6),兵革不試(7),五刑不用(8),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廠則禮行矣。

【註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論》。(2)靜:安靜。這裡指潛移默化的影響。(3)文:指禮儀制度。(4)至:通達。(5)揖讓:禮讓。(6)賓服:服從,歸順。(7)試:使用。(8)五刑:指墨、劓、劊��⒋蟊儻逯中譚!�

【譯文】

樂由內心產生,禮體現於外表。樂由內心產生所以能夠潛移默化;禮體現於外表,所以形成禮儀制度。最好的樂必定平易,最好的禮必定簡樸。樂通達內心則民眾沒有怨恨,禮儀通行則民眾沒有衝突。以禮治理天下,就是指實行禮樂。

暴民不起來作亂,諸侯都來歸順,不必使用武力,不動用多種刑罰,百姓沒有憂患,天子不動怒,這就表明樂普遍實行了。父子相互親睦,長幼之間次序明確,四海之內的日恩都相互尊敬,這就表明禮普遍實行了。

【讀解】

樂被納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為治國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禮”相輔相成。這種政治理想是很獨特的:以問代武,以禮樂代兵刑,以感化代專制。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理想,是從實際出發的。也就是說,以感化、說服、規勸來代替必要的強制措施,在現實當中是難以行的通的,歷史上大概很少有過不依靠法律、軍隊來維持統治的政權。不以強制手段和強力來維護統治當然是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