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木蘭奇女傳 作者:悟來悟去

薦我的孝廉,我所以慨然不辭者,實有兩樁心事:一者聞朝廷今日以越王威權過盛,漸漸的屈退了,任用兩個大臣,到是忠心為國,一個是太傅伍建章,一個武官是韓國公韓擒虎。二公乃當時名賢,老王在日,言聽計從,今日幼主登基,一定是他二位股肱,我且進京看他用事如何。二者聞越王府中有一幕賓,姓李名靖,有經天緯地之才,神出鬼沒之機。若說他是個賢人,就不該依附權門;若說他是一派虛聲,就不能憶則屢中。凡自京都來者,無不稱其人品。我到京都,單去謁見此人,試看他的名實果然相孚否?”長子天錫說道:“先帝既任用韓、伍二公,就該疏斥越王、宇文化及,卻不該許他仍在軍機房行走,與韓、伍二公互相掣肘。叔父進京,當見機而行,看新王動作如何,切勿貪圖仕進,致後日生退悔。”天祿說道:“吾觀父親此回進京,必定空勞跋涉。”若虛曰:“何以知之?”天祿道:“楊素、楊林是先帝至親,韓、伍二公亦是先帝元勳,越王與韓公平日不睦,賴先帝聖明,兩下得以保全。今觀先帝遺詔,父親不必進京。”手出抄稿,送與若虛觀看。略曰:朕自開國以來,上叨天眷,四海清平。自愧德薄,以致萬方多罪,朕敢辭其責焉。朕今連日喘嗽,日就垂危,勢不能起。竊思皇太子寬厚有餘,剛斷不足,不若皇次子才德兼優,欽賢禮士。即向日平陳之亂,皇次子亦與有勞焉。定北征南,樹奇功於天下,修文偃武,遺至善於寡人。膚上卜之於天,下詢之於人,宜繼大統,諸皇戚國親、內閣大臣,及朝內朝外文武眾卿,宜盡心翼戴,毋負朕意。

若虛觀畢,天祿又說道:“皇太子性情懦弱,以先帝之明,就不該冊立為太子,天下已奉為儲君矣。皇次子久獲聖心,既卜之於天,詢之於人,廢長立賢,早應令群臣奉次子為陛下,如何先帝龍馭歸天之後,始出此遺詔?以兒之見,其中必有不測之變。父親宜遲緩一二年,候二次選舉,再求仕進,未為晚也。”若虛想了一會,曰:“吾兒所見極是。但日月逝矣,吾年逾四十,日即於衰,豈甘與草木同朽,沒世不稱耶!”天祿唯唯而退。天錫又說道:“近日童謠,父親聞之乎?童謠所云:唐棣花開李樹上,佔盡春光造化長。

逐水楊花空蕩漾,紅日偏不照山陽。

這四句童謠,據兒意見,首二句或是說唐國公李姓,上天眷顧,此人將來必受天命,而福祚無疆矣;第三句是說楊氏國祚不永;末句是說唐公居於山西,乃山之陰,非山之陽。父親壯志未銷,雄心不釋,進京一覽便回,切不可僥倖富貴。“若虛連連點首稱善。

過了數日,里長領兩個公差,求見若虛曰:“本縣太爺請孝廉公即日到衙中面試。”著虛聽了,一面治酒相待,一面安置行李,命李福作伴,囑咐二子用心讀書,又分付劉東好生看守家務。天錫、天祿送了數里,珍重而別。若虛到了城中,寓於安靜所在,到了試期,用了早膳,不一時街中炮響,城中老少人等,到行前爭看孝廉。果然一個個儒冠儒服,清氣宜人。知縣雖依著朝廷大典,礙著國制,不好張燈結綵,只打鼓升堂,三班六房一齊上前叩頭。知縣分忖道:“傳各處里長鄉約,一齊上堂。”眾人皆上堂叩頭。知縣道:“今朝廷大典,爾等站立答話。”然後問曰:“爾眾等所報孝廉,果出真實否?”眾皆曰:“皆是實行。”知縣又問道:“履歷、年貌俱各清白?”眾人曰:“不敢矇昧太爺。”知縣曰:“朝廷重典,務在得士,本縣不敢不盡心。”那禮房已將所報花名開成一冊,長者在前,少者在後,共有三十餘名。知縣逐一看過,提起筆來就點頭名。禮房一旁唱曰:“禮教鄉李逢吉。”李逢吉在堂下答曰:“有。”規行矩步,走上堂來,作了三揖。知縣雙手一拱,李逢吉站在一旁。知縣問曰:“秀士所學何經?”李逢吉答曰:“門生所習《書經》,兼通《易經》。”知縣又問曰:“學的那一種書法?”李逢吉道:“門生所學是楷字,兼學隸字。”知縣道:“你可當堂默寫《君陳篇》,並《五子歌》;以隸字默寫恆、升二卦。”李逢吉當堂就寫。知縣又點二名,禮房唱曰:“灄源鄉朱若虛。”若虎答曰:“有。”雍容雅步,匆匆上堂,作了三個長揖,侍在一旁。知縣問道:“秀士所學何經?”若虛答曰:“門生資質魯鈍,負性好學。感父臺善政,年豐民樂,故門生得以盡日讀書,門生卻六經皆通。”知縣喜形於色,又顧問曰:“是習那一種書法?”若虛答曰:“真草隸篆,兼而學之,恐不中父臺選舉。”知縣曰:“爾只以真字默寫《洪範》、《鹿鳴》二篇足矣。”若虛道命而坐。以後三十餘名秀士,俱逐一考試。午未之後,各人繳卷,一聲炮響,眾秀士依次而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