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三日,街中炮響三聲,梆鼓齊鳴,旗傘引道,兵壯侍從,楊知縣捧案送出儀門之外,貼在照壁之上。知縣方才進衙,那看案的人顛顛倒倒,到也好笑。若虛候眾人散去,方近前觀看:第一名,朱若虛、李逢吉、王龍、陳益脩、李懷玉、劉有光、楊輝、竇建柱。
末批雲:
墨水汙卷不取,遺失字句不取,書法不工不取,講義不清不取。
惟有那案上有名之人,各具門生帖子,齊進街中,謁見父師。知縣早已備酒相待。到了次日,又隨知縣進聖廟行香。一個個方巾大帽,插花披紅,好不光彩。知縣又限日期,引孝廉上府看驗。一路上鳴鑼開道,旗傘侍從人役送至沙口地界,早有兩隻大船在那裡伺候。知縣分付人役俱回,只留四個親隨侍從。見風平浪靜,命兩船相併而行。師生九人,有時談論詩書的樂意,有時談論為官的苦楚,有時談論民情狡猾,談到高興之處,便用詩酒交酬,唱和贈答,十分忘形。到了晚間,見雁浮寒水,鳥整合樓,星垂平野,月湧大江,果然江景如畫,洵不誣矣。
次日,到了黃州,見天色尚早,換了公服,同八名秀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