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員用以增加收入的各種名堂非常多,特別是在南梁朝新立,皇帝實力正是強大之時,地方官員都想巴結皇帝,保留或是繼續高升一步。
這都需要地方官員給中樞大官送禮,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如:
地方官府派人赴京到有關部門辦事用印,京城各部門都各出竅門,巧立名目以收取一定費用,稱為“印規”。
學官收取舉薦秀才官定期送禮,稱為“學規”;
獄官收取犯人家屬探監錢,稱為“監規”;
本地商賈給地方官送禮,下級給上級送禮,稱為“年規”、“節規”;
涉及範圍相當廣泛,凡是涉及權力問題,都有金錢收入。
真可謂林林總總令人瞠目結舌,離石收到蓋世太保收集來的情報,差點冒出背寫《官場現形記》古文小說的念頭。
那古代貪官如何巧立名目收取不義之財的呢?
貪墨者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皆有,即使新中國也是如此。
巧立名目者有之、盤剝百姓者有之、賣官鬻爵者有之,大貪鉅貪如過江之鯽:
西晉荊州刺史石崇,《晉書》記載其“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唐朝宰相元載,元載最出名的就是在被抄家時,抄出了八百石胡椒,約合64噸,胡椒由於產自西域,在唐朝是很值錢的。
最出名的要數清朝的和珅,和珅在這些貪官中,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乾隆死後,嘉靖在和珅家中抄出八億兩白銀,相當於乾隆年間清朝廷每人二十兩的稅收總和。
離石想貪官也是隨著時代進步的,貪汙數額屢創新高,比如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張青山,貪汙了幾億就震驚全國。
要是與日後的“周某人”上千億,不知能不能排上歷史人物名錄。
根據蓋椐蓋世太保的秘密調查,南朝大貪者如過江之鯽,小貪者更是駢肩疊戟,然無論大小貪墨皆有名目,手段玩出了花樣,也創造了貪汙歷史。
如“拔釘錢”。
就是南齊一個叫趙在禮的官員創新的。
趙在禮,字幹臣,清河郡涿州人。
他先後在前齊、南梁兩朝任鄴都留守、興唐尹等。
南齊司馬睿帝時趙在禮調離宋州,宋州百姓因其在位賦稅深重苦不堪言,這次調離宋州百姓彈冠相慶,大家說“終於拔掉了眼中這顆釘子”。
趙在禮聞言大怒,上表司馬睿留任宋州一年,向每個百姓徵收一千錢,取名“拔釘錢”。
“無獨有偶”同樣的事還是發生在南齊朝中期。
“渠伊錢、捋須錢”也出現了,南齊的官員張崇也是個貪官。
其在廬州任上十幾年索取賄賂、壓榨百姓,張崇除極度貪婪外還頗有一套討好皇帝的花招。
他每年去朝見皇帝便攜帶大量的金錢和財寶來博取皇帝的歡心,於是乎張崇官運亨通愈發放肆。
有一次在張崇進京期間不知道哪來的小道訊息說:“皇帝要把張崇調到別的地方去了!”這訊息就像一陣風一般,傳遍了廬州城內外。
百姓們知道這個害人精終於要被調走了,真是喜形於色、普天同慶。
人們見面還相互慶祝:“渠伊必不復來矣!”,翻譯過來也就是這狗官終於滾了!
結果百姓們卻是空歡喜一場,張崇沒有被調走,回來的張崇知道了這個訊息大為不爽。
你們不是想要我走麼,那就收錢!收“渠伊錢 ”作為對百姓們的報復。
等到了第二年張崇又進建康面見皇帝,百姓們又聽到了張崇要調走的訊息,這下百姓們不敢明目張膽的歡喜慶賀了,見面就摸一摸鬍鬚來示意。
果然再一次讓百姓們失望,回來的張崇又開始作妖了,他仿照去年又設立了“捋須錢”。
還對外宣稱:你們摸鬍子也要錢!
可見,官員小老百姓是惹不起的,古之皆然,這樣的生活當真是暗無天日,可是與沒有秩序的亂世,這點苦,老百姓也就默默的承受下來了“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只是官員,真正讓老百姓痛苦的是,官員手底下的辦事小吏。
他們雖然貪的不多,但手段卻簡單粗暴,對老百姓傷害最大,前世的城管若是與這時代的小吏-比,完全可以稱得上“文明之師!”
而“淋尖踢斛”,只是古代小吏收稅時發明的一個小手段,與其他的生財手段,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