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只是一道開胃小菜。
他才明白了新中國取消土地稅,對農民來說是多麼大的創舉和福氣。
等買物稅兌變成銀子後,收稅的又發明創造了其他創收手段:
“火耗銀”,又稱秏羨。
原來是指將碎銀融化鑄成銀錠時產生的損耗。
官員們把這一部分損耗強加在百姓身上,徵收上來留為己用,明中期火秏比例為正稅的20%-30%。
而到清康熙時期達到30%-40%,甚至高達70%-80%。
各級官員層層加碼,級級盤剝,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地方官可以以此為名義多收錢,至於這個比例是多少,那就看地方官的良心嘍。
古代的老百姓對於火耗收的少的官,已經看做是清官了,當成清如水的清官。
連康熙也曾經說過,火耗收百分之一的官,不失為清官。
官吏們深知官場風高浪險,榮辱無常,升遷無望而機遇不多,任期有限,而手中的權力難保長久。
像一次改朝換代,或是戰亂,或是-次意外,他們就不再是官員,退化成為手中無權的世家豪門。
可是世家豪門之間的吞併比之官場更加殘酷,徹底貫徹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蝦米只能吃泥土!”的規律。
官員是當然不會坐失在職撈錢的權力,也就“無惑乎清白之吏不概見於天下也”。
當然,歷史上也是不乏像海瑞這樣為官清廉,家徒四壁的清官,出淤泥而不染,至於他的個人能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在南朝,還沒有出現有德操的官員,如果不經歷一次農民起義,摧毀現有的階層秩序,這種情況以後估計很難改變。
離石想到這些,忍不住唸了一句古代的詩句:
“清若荷花不染塵,廉如梅花不畏寒。”
社會進步,不止要靠技術和思想上的革新,還要靠社會革命,革掉一批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