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斷續的、活化的。
無知:把非永恆的、不純潔的、痛苦的、非真我的,當做永恆的、純潔的、愉快的、真我的。
我見:把自己的感官力,當做自己的意識力。
迷戀:沉溺於享樂。
煩惱:來源於痛苦。
固執:沉浸於個人傾向,甚至在智者那裡,也根深蒂固。
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用反向溯源來消除。
這些障礙已在活躍階段時,可用凝神來消除。
每個行為(業力),(在潛意識中)儲藏為障礙的根源,在今生後世被體驗。(業力的定義)
儲藏的根源,發芽結果為:生命的形態、壽命、經歷。
善行或惡行,分別產生樂果或苦果。
變化產生苦,潛意識習慣產生苦,事物基本特性之變化的對立性也會產生苦。由此,有分別心者,視一切為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還未到來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見者與所見的結合,乃痛苦的原因,但可避免。
所見:其個性=知性+變性+慣性,其構成=元素+感官,其目的=體驗+解脫。
事物基本特性的階段: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
見者只是能見力,雖然純粹,但要透過思想來見。
所見,僅為見者而存在。
對於目標達成者,所見已不存在,但對其他人的常識來說,所見依然存在。
擁有者和被擁有者的結合,是能夠獲知兩者的本性和力量的原因。
這個結合卻是源自無知。
消除無知,則可消除結合。由此,見者可得:解脫。
消除的方法:持續穩定的辨識能力。
這個辨識智慧透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透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
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
①外律:不傷害、誠實、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婪。
這些是普遍的偉大誓約,不限於生命的形態、空間、時間或場合。
②內律:淨化、知足、自省、自學、順從自然。
不傷害:如有負面思想擾亂時,培養反向思想來中和。
負面思想:如暴力等,無論是去實行、去煽動、去認同。它們源於貪婪、憤怒、妄想,程度或弱、或中、或強,結果是無盡的無知和苦痛。因此,要培養反向思想。
建立不傷害的思想,便會放棄這些敵意的出現。
誠實:行為可得享果實。
不偷盜:一切珍寶將接近。
不縱慾:精力可得旺盛。
不貪婪:可得輪迴原因的知識。
淨化身體:使人不再依戀自身肢體,亦不再依戀他人肢體。
淨化心靈:帶來心明、歡喜、神凝、感官易控,以及認清自性的能力。
知足:可產生最大的快樂。
自省:去除不純,身體和感官可得完美。
自學:與所望之神性相連通。
順從自然:順從自然本我純精神,亦可得完美與合神。
③調身:姿勢安穩舒適。
放鬆著力點,合體於無限。
由此,超越二元對立性的干擾。
④調息:調身穩定之後,調節呼吸的出入。
或出、或入、或停(三種):觀察它們的方向、長短、頻率。逐漸長緩、細微。
第四種:超越呼吸出入的現象。
由此:智慧之光的遮蓋被消除。
由此,意識適合凝神。
⑤制感:意識脫離物件,感官也由此脫離物件。
由此,可得感官的最高順從。
III. 力量篇 Vibhuti-Pada
⑥凝神:意識凝注一處。
⑦入神:思想一直持續不斷流入物件。(Dhyana:移入物件。舊譯:禪那、禪)
⑧合神:由此,一直到只有目標顯現,似乎自身無存。(Samadhi:合為一體。舊譯:三摩地、定)
以上三者一體:全神合一(總制/入定)。(Samyama:全部統合控制到一起。舊譯:三夜摩)
掌握此法,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