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吾氏譯】
《合一經》,舊譯“瑜伽經”,約作於公元前300年。作者Patanjali乃印度古瑜伽7000年曆史中之集大成者。自4000年前Sadshiva的第一部瑜伽古典《中道》以來,此經成為古典瑜伽最重要經典。
此經為技術實修手冊,包含了完整的靈脩技術體系。(非理論也)
【正文195訣】
I. 合神篇 Samadhi-Pada
現在解說合一。
合一是平靜個體意識的波流。
見者由此安住本性。
否則,此性隨波逐流。
有害與無害的意識波流,有五重:
正知、錯知、概念、睡眠、記憶。
正知:直觀、推理、證言。
錯知:不基於實際的虛假知識。
概念:不基於客體的言語知識。(假想)
睡眠:思想虛無的意識波流。
記憶:客觀經驗的殘存。
實踐+平常心:可平靜以上種種。
實踐:堅持努力,使其穩定。
由此,長久持續,乃至熟能生巧、根深蒂固。
平常心:心態平衡,不執著所見所聞之物。
最高的平常心:認知本我純意識,不執著於事物基本特性。
認知(有想合神)所伴隨的方式:推理、內省、喜悅、自我意識。
另一種(無想合神):停止以上思想的實踐,只剩潛意識習慣。
對於無肉體者、已融於自然者,生來就有這個思想(無想合神)。
對於其他人,則需要透過:信念、精力、記憶、合神、辨識智慧。
意願極其強烈,則與合一接近。
接近程度取決於意願的輕度、中度、極度。
或者:順從自然本我純精神,也可達到合一。
本我純精神:是獨特的本我純意識,不受任何原因、行為(業力)、結果、潛意識習慣所影響。
它至上無比,是一切知識的根源。
它不受時間限制,是古人和今人的導師。
象徵它的音節是OM。
重複此音,其意義自現。
由此,還可證悟內在意識,並且消除障礙。
分散意識的障礙有這些:疾病、惰性、疑惑、怠慢、懶散、縱慾、妄想、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穩定。
這些障礙伴隨著:痛苦、憂鬱、肢體不適、呼吸困難等。
為了克服這些,可實踐以下方法之一。
意識的平靜化:以友好、仁慈、快樂、平等心對人(放射這種意識),不論物件是否幸福、痛苦、善良、邪惡。
或者:專心於呼吸之間的暫停。
或者:專心於更高階的感覺活動,使心靈平靜。
或者:專心於超越悲傷的內在之光。
或者:專心於無慾的意識狀態。
或者:專心於夢境和睡眠中的知識。
或者:入神於任意物件。
掌握入神,物件可從無限小至無限大。
意識波流逐漸減少,透明如水晶,忠實再現所觀物件之形狀和色彩(與物件合體合色),不論物件是認知主體、認知行為或認知客體。此乃:合體。
仍混雜有概念或言語意義知識時:有雜念合體
記憶清除、自身似乎消失,只有目標顯現時:無雜念合體。
同樣,針對精微物件,亦可描述為:有反射合體、無反射合體。
由此,越來越精微,直到無形本性。
這些依然是:有種子的合神。(有潛意識習慣的合神)
達到無反射的純透明合體時,真我顯現。
這個辨識智慧中,充滿了真相。
它所獲得的直接知識,不同於推理和聽來的那類知識,亦可涉及特殊物件。
由此誕生新的潛意識習慣,抑制舊的潛意識習慣。
甚至此潛意識習慣也被平靜化時,達到一切都平靜,此乃:無種子的合神。(無潛意識習慣的合神)
II. 實踐篇 Sadhana-Pada
合一的實踐:自修、自學、順從自然本我純精神。
目的:減少障礙,達到合神之目的。
障礙:無知、我見、迷戀、煩惱、固執。
無知:無知是其它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