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棧,所以就叫望山鋪。此鋪周圍本來原有數村百姓,或以耕地種田,或為官府採石為生。”
“自義軍北伐以來,遼西連年戰亂,百業殘破,青壯年大多做了士兵,也有少數做了盜匪,老弱大多餓死,僥倖之人又被朝廷遷往內地,這寺廟也剩下不到十人,何況這村子。”
朱植不甘心地問道:“這附近難道無一村一民?我本受陛下所託,來此教化萬民。得地而無民,又有什麼用呢?”
那僧人又是一禮:“王爺心繫蒼生,老衲心生欽服。只是這山之東北,盡是平原,胡馬一夜即至,無人敢住。不過這西邊崇山峻嶺,綿延數百里,有廟宇無數,裡面還有些逃難百姓。”
,!
經過一路所見所聞,朱植觸景生情,隨即學起古人,附庸風雅,在寺院一面破牆上題了一首後人憑弔張大帥的詩來,只是略加了改動:
百年疾風百年雨,雨打風吹廟宇空。
斷瓦蓬蒿藏社鼠,殘陽古道無村童。
時來盜匪皆更始,運去胡虜不壽終。
敗寇成王情末了,僧人依舊說梟雄。
隨同文官們看了,也是引起深深的共鳴,這遼王爺的詞倒是比較貼切此時的遼東景像。
這遼東啊,不僅苦寒,還好一個殘破了得。
朱植又讓人送來二十石大米和二十石麥子,讓方丈賙濟附近無糧山民,又手寫一份告示,請僧人們在附近各寺代為宣告。
僧人一看,只見告示寫著:
但凡遼東居民,不分胡漢,願於原地安家樂業者,均可到廣寧府免費領取米、麥各二石,願到廣寧居住者,均可領取官田五十畝。
隨後,朱植也隨眾人登了山頂,極目遠眺東南方向,只見雲海蒸騰繚繞,聽那一眾騷客正他賣弄文采,於是也隨口來了一句: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這是後來的林總督少年讀書自勉時所作的佳對。朱植挪用至此,倒也顯得少年遼王爺的一股天生的王霸之氣來。
那文人騷客遊山玩水向來都是筆墨不離身的,特別是鐵炫老先生也是人精,這一路走來,發現這少年王爺不僅胸有武略,那詩意也是無比磅礴,乘別人還未反應過來之時,趕快鋪好筆紙,請遼王親筆書寫,以作紀念。
朱植正在興頭,也不客氣,大筆一揮,卻是另一句:
“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此乃林總督抗英事業失敗後被昏君發配新疆,路過嘉峪關時的感賦,字字充滿百折不撓、舉重若輕的英雄之氣。
鐵炫學問雖高,還沒那歷練,體會不深,嘴上連聲好說,臉上卻沒了聽到第一句時的驚豔之色。
朱植知道他不是很理解,就耐心解釋一番:
“鼎石先生啊,此去遼東,移民實邊,練兵戍邊,百業興邊,任重而道遠。我等雖有陛下支援,然而內有烏鴉聒噪,外有諸夷環伺,前途必定千難萬險。”
“行前,我向陛下保證一年樹軍威,三年定根基,五年闢地千里。”
“現在我再跟先生重立此約,你們只要與本王同心協力,三年後回頭一看,又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鐵炫這才慢慢體會到了王爺的用心良苦,和一幫屬官連連點頭稱是。
可是他們更迦納悶起來,這麼小的王爺怎麼能看這麼遠呢?
這時太子那臥底黃湜也厚著臉皮討要墨寶。
朱植一看,正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大好時機,也不推辭,揮毫寫道: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
寫完後,他也照例解釋一番:
“子澄先生,你可是我朝會試的會元加殿試的探花郞。論學問,我是比不過你的。不過這做學問也要講究知行合一。”
“這詩據說是漢景帝寵臣晁錯因被同僚袁盎誣陷,在被殺之前將此句送給袁盎。袁盎臨死之前又託人轉給漢景帝。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希望諸位先生時時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
其實,“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這句詩本是林總督因替昏君在鴉片戰爭戰敗背鍋,家人為其鳴不平時的自我開解之作。
朱植卻精妙地挪用到漢景帝名臣袁盎和晁錯身上,並對手下屬官們進行敲打。
但凡熟讀漢書的書生都知道,晁錯和袁盎二人本是漢景帝時的文人領袖,朝廷棟樑,人品、能力俱佳,只是因為一個信儒家、一個信法家,道不同不相為謀,相互牴牾,甚至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