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當年寧家一族受趙家牽連發配邊關,現在趙家想辦法救了咱們回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兩家的恩怨也該消了。方才趙允廷父子過來,給了我三萬兩銀票,現在你們每房分一萬兩,算是補償你們這麼多年受的苦。&rdo;老太公拿出三個信封,示意三個兒子來取。大老爺沒有動,慚愧道:&ldo;父親,這錢咱們不能要。過去十幾年咱們一大家子都受趙家庇佑,吃穿不愁,安享清閒,再說那事趙家也是苦主,兒子只是感慨命運多變,心中從未有怨。&rdo;他身後,一大家子男丁女眷臉色各異。二老爺二夫人也沒有動,只有喬氏著急地扯了扯丈夫袖口,被寧晉書皺眉瞪了一眼。三老爺夫妻跟十四歲的兒子都是一臉淡然。老太公笑了笑,&ldo;拿著吧,咱們拿了,趙家人也安心,再說咱們初回京城,吃穿用度有的是花錢的地方,也是需要這筆銀子。我老了,你們三個盯著點,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我收這錢是為了寧家小輩們安心讀書不為生活所累,可不是為了讓誰出去攀比的。&rdo;大老爺看看兩個兄弟,恭聲應是:&ldo;父親放心,兒子們定牢記父親教誨。&rdo;三人上前領了銀票。老太公又道:&ldo;你們三個老了,跟我一樣不用再去官場折騰,晉文晉禮晉書都四十多了,這輩子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倒是晉堂跟寧勤你們你個,如果想讀書考進士,便努力三年,你們年紀小,還來得及謀劃前程。如果不想埋頭苦讀,趙允廷父子可以替你們安排差事,你們是怎麼想的?&rdo;十四歲的寧晉堂最先開口:&ldo;孫兒三年後參加春闈。&rdo;老太公點點頭,寧家能否興起,他現在也就指望小孫子了。重孫這輩,大房這邊的寧勤寧儉表示願意直接當差,寧正跟二房的寧德都小些,都想靠自己,決定三年後跟小叔一起參加春闈。人各有志,老太公並未干涉幾個重孫的選擇,他老了,管也管不了。見所有事情都商量好了,他走到眾人身前,指著祖宗牌位道:&ldo;好,現在你們領了趙家的銀子,也受了趙家的恩惠,那麼從今日起,趙、寧兩家只是姻親,再無恩怨,日後再有人拿當年之事指責趙家,教唆寧家子弟尋仇,當家法處置,重則逐出家門。&rdo;他肅容而立,不怒自威,大老爺領著眾人跪了下去,&ldo;寧家子弟,謹遵此訓。&rdo;作者有話要說:人跟人之間就是這麼現實,如果趙家也被打發到邊關了,兩家肯定會打起來,至少沒這麼容易講和。現在趙家身處高位,寧家看淡的依然看淡,原本怨恨的拿了大便宜,當然不怨了,甚至樂意巴結……ps:這章人物有點多,下面最多隻講寧家二房,大家不用頭疼哈,(__)☆、寧老太公在祠堂裡跟兒孫們說話時,趙允廷跟趙沉一起回了武英侯府。趙沉側目囑咐老頭子:&ldo;說完話就走,別耽誤太久。&rdo;趙允廷假裝沒聽出來兒子的暗示,直奔妻子那邊而去。 趙沉原地站了會兒,搖搖頭走了。他不是很想母親再嫁父親一次,因為他想母親一直跟他們住,但他又希望父親能得到母親的心,兩人好好過日子。母親四十不到,他們當子女的再孝順,也取代不了丈夫的位置。就像他,夜夜抱著妻子才睡得安穩,他希望母親身邊有人陪。再次來到妻子門前,趙允廷忽然有些忐忑。上次他是以擔心寧家不肯原諒他為由近了妻子的身,如今這麼容易就解決了寧家,妻子那麼聰明,肯定能猜出來他其實一點都不擔心吧?趙允廷確實不曾太擔心。寧家說話最有分量的是老太公,老太公淡泊名利心胸豁達,即便為了寧家以後的前程,老太公也不會跟他翻臉。剩下來的三位老爺,只有岳父有些真才實學,其他兩個就算沒離開京城也不可能有什麼建樹,現在他給了銀子給了他們子嗣前程,他們只會慶幸。那幾個堂舅兄親舅兄他也瞭解,都不是死腦筋的人,小輩們更不用說了,多數都指望沾趙家的光混個官呢。當局者迷,妻子太過愧疚才忘了這一層。大房三房的人妻子見不到,表面上跟趙家和氣對於妻子而言就是原諒了,他跟兒子唯一擔心的也就是二房有人心裡不滿,私底下惹妻子難過。進了屋,趙允廷將老太公收下銀票一事說了。寧氏有些驚訝。她瞭解祖父,祖父收了錢,便是往事不究的意思,而祖父不計較,寧家基本也就不計較了。趙允廷怕妻子多想,摟著人解釋道:&ldo;祖父說他們根本也沒怨過你,對我是有些怨氣,但知道我沒有害死你也沒有跟秦家狼狽為奸時,那點怨氣也沒了。蘭容,你是寧家女兒,難道還不瞭解你祖父伯父他們的品性?&rdo;寧氏久久未語,過了會兒抬眼看向趙允廷,嘴角漸漸浮起一抹苦笑。是她想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