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公廨錢,是大唐朝廷對民間商人的一種高利貸。
起源於隋朝,但真正制度化於李世民時期。
大唐開國之初底子薄,外敵環繞。
李世民對內要休養生息,對外要擴充軍備。
擴充軍備需要錢,但又不能透過增加稅收來為國庫創收,於是李世民就將公廨錢制度化。
操作很簡單,一開始在長安城選有錢的商人。
這裡並不是殺商人,李世民本身不會做殺雞取卵的事。
長安七十多所衙門,各選九名富商,這些富商被稱為“捉錢令史”。
衙門給自己選的這九名富商各自貸款五萬錢。
唐朝一錢是一百文,五萬錢就是五千貫。
捉錢令史借了這些錢之後,是要給利息的,每個月利息是四千錢,一年就是4.8萬錢。
年利息差不多百分百。
商人肯定不做虧本買賣,找朝廷借了這錢,就必須做買賣,靠利潤把這些利息成本覆蓋。
那麼從朝廷到商人,所有的流水都是正的。
這些利息錢上繳給大唐朝廷,成為養官的一部分俸祿。
在長安試了之後不錯,很快推行到各州。
這是李世民定的,其本質是對富商收一筆“特別稅”。
因為富商根本沒有貸款的需求,這裡的公廨錢借給富商,是強制性的。
那麼憑什麼富商要配合朝廷呢?
難道天可汗一句話,天下富商甘之若飴?
那倒不是。
如果李世民靠這種唯心主義來治理國家,也就不會成為天可汗了。
每一個“捉錢令史”都有任務,只要每年都能完成利息,可以酌情任命為官員。
那麼矛盾就來了,大唐的官員有兩種出處,一是世家大族的引薦,二是科舉考試。
這兩種有一個共同點:看出身。
商人出身最是低微,現在朝廷突然多了一批商人來做官,那些辛辛苦苦考試的,或者出身名貴的,肯定都不幹了。
要知道,那個時代,按照那個標準,一年有三百多個商人可以做官。
而科舉考試一年的錄取人數是個位數。
於是矛盾爆發,李世民就開始在公廨錢廢除問題上搖擺。
搖擺歸搖擺,錢還得繼續賺啊。
那麼多仗等著打,初唐那麼多名將,打了那麼多場勝仗。
名將也是人,名將的戰績也是要軍費來支撐的。
大唐開國的農稅直接降到了五十抽一,比漢朝的三十抽一還低。
不加農稅是李世民的底線,就只能讓富商來養朝廷。
後來公廨錢一直保留了下來,不過到李隆基時代,利息有所下降。
到了李倓繼位,公廨錢依然沒有廢除。
李揖跪在那裡大氣不敢出一個,只是說道:“聖人,的的確確是公廨錢!只是臣從裡面拿了一點點,臣有罪!臣有罪!但是臣不服啊!”
“你有何不服?”
“現在朝堂上下,哪一個不拿公廨錢的?”李揖抬起頭,鼓著勇氣說道,“每一個衙門都能強制向民間富商放貸,不能放貸的也藉著公廨錢的名義放貸,凡是不配合的商人,一律想個理由抓起來,現在全國上下的商人,沒有一個不配合官員的。臣只是拿了一點點!”
“一點點就是二十萬貫?”
“那是臣任職多年積攢的,他們拿的更多,他們不僅僅拿公廨錢,還有公廨田,還私下以個人名義強制給商人放貸,收取利息!他們拿的更多!”
“他們是誰?”
李揖愣了一下,說道:“上上下下!”
李倓臉色稍微緩和,卻不做聲,只是看著李揖。
“告訴朕,為什麼大理寺和刑部審問你,和朕現在問你的,卻不同?”
“因為……因為臣不敢欺瞞聖人!”
“你的意思是,你在大理寺和刑部提供了假口供?”
“不不不!臣萬萬不敢!”
“那為何不同?”
“因為大理寺卿徐嶠跟臣一起做了不少買賣,他還有錢在臣這裡。”
“錢?”
“臣老家在河北,紙張在河北極受歡迎,臣便找到了民間一些造紙的商人,以公廨錢的形式,強行貸款給那些商人,從中賺取了一些利息錢,後來臣覺得可以自己種植一些竹子,賣給那個商人,兩頭賺。兩年前那個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