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三年,正月初五,大唐聖人的撤兵令發到了郭子儀的中軍帳前。
“聖人要撤兵。”郭子儀召集眾部將,言簡意賅地傳達了長安的意思。
“現在就撤嗎?”幕僚邵說問道。
“是的,現在就撤了,並且聖人多次強調要將兵力分佈在常山、瀛州一帶,易州靠近五阮關一帶築城而守,連通朔方到河北。”
“我們現在就在易州腹地,也要撤?”郭曦不解道。
郭子儀道:“也要撤,不要距離幽州太近,易縣周圍無險可守,退居五回縣是最好的,那裡依山可守,又距離五阮關近,是絕佳的據點。”
“現在叛軍已經疲態盡顯,而且史朝義回幽州稱帝一事已經人盡皆知,史思明與他這個兒子必然有一戰,局勢對我們很有利啊!”
郭曦很仔細地分析著:“張巡併吞會昌,李光弼吸引史思明主力,我們深入幽州,平定叛亂在此一舉!”
“叛軍疲態盡顯,我們何嘗不是。”郭子儀嘆了口氣。
一邊的李懷仙不由得鬆了一口氣,他就擔心郭子儀貪功冒進。
李懷仙說道:“史思明的兵馬雖說強悍,但並非叛軍所有精銳,史朝義之前在遼西有三萬精銳,安守忠、薛嵩和崔乾佑那樣的將領都跟隨史朝義,史朝義為人不錯,那些人很信服他,我們不能冒這個險。”
“叛軍到底有多少兵力?”郭曦忍不住問了出來。
這也是大唐朝堂上下所有人疑惑的一點。
包括兵部都不知道叛軍到底有多少兵力。
當初安祿山起兵十五萬精銳,號稱二十萬邊軍,一路摧枯拉朽。
後來安慶緒在潼關被擊敗,尹子琦等人在中原戰場潰敗而逃,史思明在常山兵敗。
再後來,田承嗣在莫州被史思明擊敗,又被李光弼擊敗。
接著是史思明在清河兵敗。
按理說叛軍多次潰敗,已經是強弩之末。
這是所有人心中的猜想,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看著李懷仙。
李懷仙也感受到了所有人目光中的疑惑。
他說道:“叛軍主要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安祿山的,一部分是史思明的,史思明原本跟著安祿山,但史思明本人實力非常強悍,安祿山死後,他在河北極其強勢,潰敗的叛軍紛紛投靠他。如果沒有史思明,在安祿山死後,叛軍會變成多路混戰,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郭曦道:“你的意思是,正是因為史思明,所以那些潰敗的叛軍,才有新的依靠,能快速重新組建起戰力?”
“沒錯,史思明是一個非常殘忍的人,但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很會治軍,且能打仗的人。”
“幽州附近諸州民力能支撐起如此大的兵力?”郭曦繼續追問道。
“史思明不需要像朝廷那樣顧忌民生,有人膽敢反叛就殺無赦,這樣短短數年還是能堅持的,只要能擴充地盤,就有更多的民力繼續支撐。”
“那史思明總兵力到底有多少?”
“可戰之兵至少十五萬。”
沉默片刻後,郭子儀說道:“聖人想退兵,一是這種嚴寒天氣,我們計程車兵已經到了極限,不能再冒險;二是奚族和契丹族在關外虎視眈眈;三是遼西局勢並不穩定。若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再發出劇變,局勢可能反轉,我們辛辛苦苦打造的大好局面將被扭轉。”
“郭曦!”
“末將在,你先統帥三萬兵馬退守五回。”
“是!”
“郭帥,還有一萬叛軍在常山真定。”
“如今這局勢,那一萬叛軍如果還不撤,那就是他們主將無能了。”郭子儀風輕雲淡地說道,“增派斥候,密切盯著史思明部的動向。”
“是!”
安守忠抵達莫州軍大營後,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開始巡視各軍營,安撫士兵。
至於史思明,到現在士兵們還不知道他們的皇帝已經入土為安了。
安守忠並未有任何鼓動戰爭的舉動,而是開始安排人一邊做防守,一邊調動後勤物資給軍隊做補給。
他讓士兵儘量休整。
在他一系列的舉措下,原本已經繃緊到快要斷掉的叛軍,慢慢舒緩下來。
李光弼部也同樣如此。
不過雖說都安靜下來,可嚴酷的冬天卻依然在折磨著每一個人。
每天都有士兵凍傷。
正月初七,李光弼部也開始嘗試性地撤退一部分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