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世聽到蕭進被鴆殺的訊息已經是兩天後。這時狄國已經亂了起來。蕭進一死,就有人上書要廢除蕭進推行的新法。這下輪到新法的受益者不幹了,這些人開始為蕭進鳴冤,兩派交鋒日益激化。在這種要緊關頭,狄主耶律圖卻拒絕了所有朝臣的請見,獨自領著親信去獵場狩獵,半月未歸。於是狄國朝野亂象更甚。方笑世瞧了面色未改的國舅爺一眼,說道:&ldo;你如願了。&rdo;可語氣裡卻沒有喜意,反而越發凝重:&ldo;但這可是是我們的機會,也可以是狄國的機會……你說耶律圖有沒有快刀斬亂麻的決心?&rdo;&ldo;不知道。&rdo;國舅爺答得乾脆:&ldo;等那邊徹底亂了,就把東明這邊的火也點起來,不管他沒有決心,我有。&rdo;&ldo;時機真的到了?&rdo;&ldo;沒到也不成問題,大厲也憋得夠久了,多少年了啊,他們每次提出北伐被我直接或者間接打了回去。這口惡氣不讓他們出一出,遲早會憋壞。就算敗了也不怕,我們還輸得起……&rdo;&ldo;現在我懷疑,你其實沒有那麼多苦衷,&rdo;方笑世說:&ldo;你只是很喜歡看厲將軍他們氣得跳腳的樣子。&rdo;國舅爺眼底藏著笑,依稀有了少時的朗然:&ldo;居然讓你發現了。&rdo;同樣的訊息也傳到了厲行那裡。比之朝中眾人,他對狄國的事最為了然,自然明白蕭進的死會對狄國有什麼影響。楊玄道:&ldo;如果我們在狄國的人再多一點,會更好施為。蕭進一死,再借機把他的新法廢除,那狄國就會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北地民心。到時我們再揮師北上,必定事半功倍。&rdo;厲行臉色沉凝。他們不是朝中那些官員,早就清楚並非王師一到就能萬民擁戴。如果真有這種民心,當初狄國又怎麼會輕易拿下半個東明?說到底,誰當皇帝、誰為官吏都與百姓無關,百姓只關心能不能過上好日子。厲行說道:&ldo;目前朝中奸黨去了大半,若是再議北伐,從之他們定然會贊同。難的是官家……自從党項、大越一役後,官家更不願言兵事,一談興兵就會遭他駁斥。&rdo;&ldo;如果說誰能勸服官家,&rdo;楊玄頓了頓,說:&ldo;那就只有&lso;他&rso;了吧?&rdo;不得不承認,在後宮與趙德御最親的是吳皇后,而在朝中與趙德御最親的則是國舅爺。即使一度有過猜疑,但無可否認地,國舅爺的一句話可以抵過眾臣死諫。厲行自然也知道,然而想到這些年來國舅爺對北伐的阻撓,也只能否決了這想法。&ldo;鵬展,&rdo;楊玄說:&ldo;你有沒有想過,潛藏在狄國的那股勢力,可能是&lso;他&rso;所掌控的?&rdo;厲行一頓。&ldo;你想想他來荊南的時機,很巧,對吧?每次我們想在狄國煽風點火,都會發現另一些人已經先我們一步,而且鋪得更大,更不著痕跡,甚至更狠‐‐若說我們還顧及北地的百姓,那他們就是徹底把一切都算計在內。比如這次,他們甚至在煽動狄人殺北地百姓‐‐我們也知道,狄人做得越狠,對我們就越有利,但是這種事我們做不出來,朝中恐怕也沒人做得出來,所以我思來想去,也只有一個人……&rdo;喀啦。一聲碎木聲打斷了楊玄的話。但是即使他沒往下說,厲行也是明白的。木屑刺入手中,鮮血直流,可厲行卻已沒了痛覺。有些東西之所以想不到,只是因為沒有往那個方向想。一旦有人提起,就會越想越清晰,足以從蛛絲馬跡瞬間拼湊出所有事實。還是這種做法!還是這種手段!除了他,果真沒有別人能做到!想來也是他用十餘年佈局,一步步將地主信賴的蕭進逼進死局。那種不著痕跡的算計,如今看來何其熟悉!當初他還僅是十來歲的少年,就已把這些手段用得爐火純青。&ldo;他沒有說,也許是因為他的做法永遠不能公諸於眾‐‐就連我們也不可能認同他,更別提以品行論人計程車林。&rdo;楊玄道:&ldo;鵬展,也許你該跟&lso;他&rso;談一談。&rdo;&ldo;不必。&rdo;厲行說:&ldo;如果真的是他,那下一步也早就在他心裡了。但他若不想說,誰去也不會有用。&rdo;楊玄靜默良久,才說:&ldo;其實這個猜測是從之來信中提及的,他說……這是李老親口所言。&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