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黃了,秋水已瘦。而思念,像勒住心臟的鋼絲,日夕不放。我忘記有多少人願意用這句話來感嘆自己愛情的可望不可及,就像我們不能勝數,有多少人喜歡搖頭晃腦地感慨:&ldo;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do;以此來表達自己愛慕美色的正當,讓蠢蠢欲動變得光明正大。詩中女子之美,遠在男子之上。不得不承認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餵哺出來的。就像褒姒的一笑是拿整個周王朝烽火做底色提亮一樣。我們不禁有這樣的思維習慣:這樣有才情的男子,他所著迷的女孩一定是美的,所謂伊人,也許她不只美,她或許還有自己的特點。夠才情,有一定的頭腦。也許,不是感覺不到身後注視的目光,不是不知道他在愛慕,而是曉得這是一場沒有開始就要結束的遊戲。遊戲的雙方根本不具備同一種分量,不能在同一個級別上pk。如果得不到,已失去,那不如離去。假設,她是秦王的妃子或是貴婦,而他不過車前小卒,那相互再愛又能怎樣?況且,除了身份,還有太多世情不被計算推測。我轉過身來。我們之間的空氣沉靜如水。誰比誰清醒,誰比誰殘酷。在蒹葭生長的地方,靈魂不能同時到達的地方,愛情成了絕望的宿命。連同登彼岸的資格都不獲得。也有說,這詩是寫某位有志之士在尋訪夢寐以求的賢人。真相不重要,關鍵在於傳達出的情感。尋找事業的道路和尋找愛情一樣艱難困苦,途中渺茫勞碌怪石嶙峋,而賢人亦如女子般難以伺候,且驕矜。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為世所稀。※版本出處:新浪讀書頻道※上一頁回目錄下一頁&ldo;易水西風&rdo;e書作品-40-更多精彩e書請訪問&ldo;52ebook&rdo;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2:41:30 a《思無邪》 20071誰比誰清醒,誰比誰殘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rr;)上頁,(→)下頁,(del)目錄※資料收集於網上,版權屬於原作者,請勿用於商業傳播。思無邪作者:安意如用一朵花開的時間,觀生望死‐‐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曹風&iddot;蜉蝣》自己在寫書,就不免被人問及:你愛讀什麼書?以前沒有仔細去想過,只覺得讀一些讓自己舒服認同的文字,至於這些文字有什麼特質,並沒有刻意去想過。閱讀的傾向本來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又不斷改變的過程。讀書有的時候真像與情人的邂逅,彼此鍾情,眼波流芳。漸漸。眉間心上種下印記,強悍到無計相迴避。這樣的與書相逢才是快樂的。慢慢地,我們都該抹去學生時代閱讀的生硬氣息,不再想,不去計較,我讀這本書有什麼用,而只是覺得我是喜歡它的,同時這本書亦喜歡我,這樣單純,而無功利。到了適當的時候,它們會從記憶裡跳脫出來,幫助你理解別的東西。不過我也漸漸明瞭,自己的閱讀偏好,是在古典文學和歷史宗教這一邊,我已經習慣去想一些細微而深入的事,進而獲得滿足。現在,這已成為一種隱性的定勢,就像在超市裡選擇哪幾個牌子的零食一樣,不會輕易更換,雖然偶爾也會選擇嘗試別的口味,但基本的偏好不會改變。長長一路說來,發現對古老的&ldo;曹風&rdo;,對《蜉蝣》記憶猶新的態度,可能正源於此。對人生和時光的思索,是永不沉寂的話題。東周春秋時的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宇宙中的萬千生物,根據它們的生死規律、生活現象鋪衍形而上的思索,哪怕眼中看到的只是一隻小小的蜉蝣。你聽,古代的哲人在嘆息:蜉蝣翅膀薄又輕,衣裳華麗真鮮明。我的心裡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程!蜉蝣展翅翩翩舞,華麗鮮明好衣服。我的心裡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宿。蜉蝣穿洞向外飛,雙膀潔白似麻衣。我的心裡多憂戚,我的歸宿在哪裡?常聽有人感嘆說,中國沒有哲學大師,我每於此心有觸焉。現在的中國的確還沒有一個可以令世界信服的大師出現,他們總是太習慣把哲學弄得太哲學了,把自己的外表弄得和思想一樣嚴肅,而不是深入,結果兩者都讓人望而生畏,興致索然。但是中國的哲學,東方的哲思一直是存在的。不必說道家的老莊,僅僅是《詩經》裡一篇樸素的民歌,就已經夠力量映襯所有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