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出處:新浪讀書頻道※上一頁回目錄下一頁&ldo;易水西風&rdo;e書作品-14-更多精彩e書請訪問&ldo;52ebook&rdo;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2:38:48 a《思無邪》 20071與君世世為夫婦,又結來生未了因‐‐擊鼓其鏜,踴躍用兵(&rr;)上頁,(→)下頁,(del)目錄※資料收集於網上,版權屬於原作者,請勿用於商業傳播。思無邪作者:安意如式微,待歸‐‐式微,式微,胡不歸?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鄴風&iddot;式微》身在高原重山疊抱的小城,這裡自九六年經歷一場地震之後,為世人所知。好像被驚醒的睡美人一般,從此繁漪不絕,妖花怒放。我先來時不喜,現在也不見得就愛。我就是這樣挑剔的人,看見荒涼心生感慨,嚮往著熱鬧。看見繁華到不堪的事物又反感,覺得鬧騰做作。夜間于山頂看見城市燈火招展如花,對它卻沒有一絲動盪。並非厭棄它,而只是知道,它與每個旅遊城市並無不同。那美與光華不過世間物質吞吐出來的蜃樓。萬千繁華終有令人厭棄,自行消散的一天。因此沒有深入探求的慾望。當人真正瞭解內心需要,並遵從指示去做時,如同傍晚穿越花陰歸家的少年,看到繁花錯落滿衣襟也不留戀。所幸這裡還沒有完全被物質侵奪湮滅,當地的老太太仍穿著披星戴月的民族服裝,早晨和傍晚在街頭廣場自得其樂的&ldo;打跳&rdo;。仍是女子當家的習俗,勤儉持家。由於女人的能幹,男子有足夠的時間悠閒生活,在樹陰和水塘邊常常見他們提籠架鳥,悠悠閒逛,或者拿著一本書就在橋頭坐定。數百年前皇城八旗子弟悠閒無謂的風光,在這小小的山城昨日重現。常常坐在客棧的陽臺上看雲,這樣閒淡的時光。日影銜山的時候,看見婦女揹著籮筐經過,筐裡常是裝滿柴火,蔬果,是一家人生活的給需。因她們,總想起《式微》。本是薄暮西山的時候,女子對在外辛勤勞作的男子的擔憂和呼喚。而在這裡,整日在田間露水泥巴中勞作的是女人。彷彿風轉了方向,&ldo;式微,式微,胡不歸?&rdo;成了端坐家門口烤太陽的男人,對女人的殷殷等待。這悲辛的曲子,原是勞作的奴役,在不堪重負的間隙,以對歌的形式唱出的哀歌。對歌是民歌獨有的方式,起自《詩經》。與官方的樂曲相比,它是山茶開在山壁,自在而清新。漢樂府中有&ldo;相和歌&rdo;是一唱一和或者一唱眾人和,可以說是對歌形式的發展和延續。我在雲南常聽。每到日落月上之時,就有人隔著水對唱。這種形式在漢族已經沒落,因此漢人的嗓音遠不如少數民族人甜潤清亮,唱歌時往往有唱不上去,接不上氣的尷尬。ktv的音響伴奏差一點還有跑調的可能。太習慣倚重物質器械的靈敏度來修飾,漸漸失去了自然甜美的本色。&ldo;式微,式微,胡不歸?&rdo;是有意的設問,作歌的人自然知道天黑了還不能回家的答案‐‐因為繁重的徭役,要養活高高在上的&ldo;君&rdo;。生活的艱辛是上天設定的考驗。眾生如地上螞蟻天天戰戰兢兢匆匆忙。農夫們感慨著&ldo;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rdo;‐‐要不是因為官家的徭役多,我們怎麼會頂風冒露的勞作?要不是為了將養老爺們的貴體,我們怎麼會天黑還趟在泥水裡?勞者不獲,獲者不勞,是諷刺的,像身體裡的腫瘤一樣殘酷存在的現實。相信這種社會現象會隨著文明的進步而被緩解,然而只要人的&ldo;惡性&rdo;存在,要徹底消除就是艱難的久遠的過程。在此地亦開始更多的接觸一些宗教教義,世間所有的宗教宣揚的&ldo;真善美&rdo;,放置在現實生活中來看,就是換位思考,多為別人考慮。人生而平等,不要太堅持自我,那些高高在上,接受農夫奉養計程車大夫們,他們內心所認定的恰恰是人在人世間暫時的位置,認為農夫奴隸就是天生為他們服務,不能反抗,乃至不能有怨艾,自以為是王道。這小城日日人潮洶湧,太多人過來放鬆,過來忘記。花數千元機票往返,只為在這裡曬曬太陽,偷得浮生半日閒。何時起我們的生活已如此逼仄。如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忙碌而錯雜,雖然不用像農夫一樣頂風冒露趟泥水,然而生活壓力與日俱增。物質的極大豐裕亦叫人難以回覆舊時只圖溫飽的簡單無求。日日重迭的應酬交際,不見流汗,所耗費的心力卻足以驚天動地,朝九晚五的辛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