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1 / 1)

小說:思無邪 作者:安意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原是這樣懇切直白的問天,自問。一個清醒者,他面對一些不能與自己思想同步的人,即使不被理解,憂憤難安,然而心地沉穩,已有答案,不需要勉強別人去認同。在後世,李白說&ldo;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rdo;,其實是一樣的心思。大凡聰明人,選擇既多,就免不了心亂。別人走鄉間小路安然到家,你卻要進入森林,自然要比別人花費更大的心力才能從中分辨出路徑。清醒是一個人的破繭而出。它不需要應和。《黍離》到最後,在我心裡更像是這樣一副圖景:離離是茂盛鬱茂的黍苗,迎著光,在風裡肆意地生長,她的生命如果歸原,應該是這樣豐盛的樣子;而哥哥,那個千年前面對著黍苗孑然而立的大夫,他也不要再滿臉滄桑,不要再淒涼。‐‐眉目清朗,內心滿足。有一顆堅定而透徹的心,這是兩千年後的人。※版本出處:新浪讀書頻道※上一頁回目錄下一頁&ldo;易水西風&rdo;e書作品-24-更多精彩e書請訪問&ldo;52ebook&rdo;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2:40:01 a《思無邪》 20071你看,你看,從前的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rr;)上頁,(→)下頁,(del)目錄※資料收集於網上,版權屬於原作者,請勿用於商業傳播。思無邪作者:安意如曇花飛落,一念千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飢渴!‐‐《王風&iddot;君子于役》她在日影銜山時,趕著牛羊從山上下來,又將雞趕回圈裡。生活是這樣平靜。如果她沒有回頭,對著村外遠山凝望,喃喃說出那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我的丈夫去行役,不知何日是歸期,幾時才能歸故里?)似吟似唱,似有若無地洩露了她的思念苦楚。丈夫在外服役啊,叫人如何不掛念?(&ldo;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rdo;)李白詩:&ldo;蠶飢妾欲去。五馬莫流連。&rdo;那飼蠶的美人心有擔當,有斤兩。《君子于役》裡的美人丈夫不在家,她要擔負整個家庭,雞牛羊也彷彿是自家的孩子需要照顧,饒是這樣繁忙仍對丈夫惦念不止,亦是這樣沉著而有斤兩。思情若是像杜麗娘柳夢梅那般,縱是生死不悔也只能拿來做話本豔情小說看,讚一聲旖旎,整個故事精美得好像小山屏上鏤刻的花,是裝飾或消遣。倒是似這鄉間女子這樣,無一語刻意浪漫無一事惺惺作態。她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誠懇安穩地度日,卻叫人不得不說她漂亮如真花,香豔搖曳。所謂&ldo;君子于役&rdo;的&ldo;役&rdo;,不能確指是什麼事。大多數情況下,應是指去邊地戍防。又&ldo;君子&rdo;在當時統指貴族階層的人物,但詩中&ldo;君子&rdo;的家中養著雞和牛羊之類,顯然地位又不會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說起&ldo;貴族&rdo;,感覺好像很牛氣似的,其實先秦時代生產水平低下,下層貴族的生活,並不比後世普通農民好到哪裡去。就是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西南少族民族中的小貴族,實際生活情況也還不如江南一帶的農民。《君子于役》是一首寫妻子懷念遠出服役的丈夫的詩,但又與一般的思婦詩絕不雷同。《詩經》裡的思婦詩或是從女子角度入筆,遙想丈夫在外的艱辛,或是從男子角度入筆,幻想閨中人此際是如何牽記自己,《君子于役》卻有一段天然姿態。它起首破題之後,就不再執於描寫思念,不再正面摹寫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忿怨,而是淡淡地描繪出一幅鄉村晚景的畫面:在夕陽餘暉下,雞兒歸了窠,牛羊從村落外的山坡上緩緩地走下來。這裡的筆觸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連一個形容詞都沒有。不像後代的文人辭章總是想刻畫得深入、警醒,習慣舉輕若重,著意將一份思念寫到一葉驚秋的地步。《君子于役》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舉重若輕。這是我一直喜歡這詩的原因。它那麼淡然,那麼深重。初中的時候學到這首詩,是學得最早的啟蒙篇章之一。我偏愛它,因它詩意準確沒有那麼多似是而非的深刻解讀。一個人若沒有負擔就清朗,一首詩若沒有負擔就透亮。雖然是很多年前學的,可依然能記得詩意,輕鬆回憶起詩中的畫面,展現出的意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