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壇間相距七八米,裡種著矮小的花木,中央則種著挺拔的香樟樹,香樟樹之間相距七八米,它們有著茂密的樹冠,像一排年輕的哨兵,給教學樓帶去了綠蔭。周翼仰頭看了看:“這些樹不小。”“是的,因為校園真的很有些年頭了。”郗羽雖然只當了不到一年的二中學生,但該知道的總歸是知道的,“二中建校百年曆史了,這些樹起碼有六七十年樹齡。”李澤文側目看向郗羽:“當年的香樟樹有這麼大嗎?”“大小好像差不多,”郗羽查了查手機,“資料裡說香樟樹過了三十後生長速度就會放慢。我們的教室在頂樓,香樟樹的樹冠就在教室旁,坐在窗邊的同學甚至一伸伸手都能摸到一兩片樹葉。”李澤文說:“這兩排大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沒有直接的目擊證人。”周翼站在樹下開始估算:“我估計學生教室的淨高大約為三米五到三米六,層高約四米,五層教學樓的高度約為二十米,教學樓本身從地面上抬高了半米,所以在教學樓的樓頂大約高度是二十一米。這些香樟樹略矮一點,我估計十八九米……”“對,”郗羽接過話端,“最外面的一排香樟樹距離教學樓大約二十米,要看清屋頂發生了什麼,至少要站在一百米開外的地方再抬頭看。”潘越跳樓一事發生在春夏之交的五月,此時香樟樹枝繁葉滿,具有很好的遮蔽視線的作用,簡單的射影幾何就可以完美解釋。而且當時的學校裡也沒多少人,可以看到初中教學樓屋頂的人就更少了。潘越出事的時候是放學後四十五分鐘,基本所有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都離開了學校,初中部大樓裡只剩下初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都在一樓;潘越墜樓的地方恰好在初三·四班的教室外幾米遠的地方,位於花壇和教室之間的空地上,於是,初三·四班的學生們成為了這次事故的第一目擊者。李澤文略微點了點頭,拿出手機將教學樓的全景拍攝下來,又轉身看向遠處的角落。“那幾個是垃圾桶?”李澤文轉過身,指著前方角落裡的幾個顏色各異的大塑膠桶,和整個學校其他的固定木箱垃圾桶風格完全不協調。“是的。我們平時做完值日後就把垃圾倒在這裡。想不到這麼多年過去,連放垃圾桶的地方都沒變。”李澤文對著垃圾桶拍了幾張照片,對郗羽說:“帶我去看潘越對你告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