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列出了幾個可能的選項。現在,正確答案揭曉,選c。在她那麼小的時候,尚未真正認識到男女感情為何物的時就遭受了變故,喜歡自己的男生死在自己面前,這足以讓人從此對“男女之情”這種東西畏如蛇蠍了。當然,如果她更加沒心沒肺一點,潘越之死帶來的創傷也許不會太大,可十二歲的郗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成型,她已經被父母成功地教育成了一個單純善良的好學生,眼睜睜看著熟悉的人死在自己面前,來自內心的愧疚和自責足以徹底改變她的人生觀。李澤文研究過心理學,他知道ptsd的可怕。可能在其他人眼裡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當事人就是陷在裡面出不來——郗羽還算得上是意志力頑強的那種型別,經過了多年的時間,她不再回避當年的事件,還可以和人建立起正常的人際關係和“付出-回饋”制度,已經算是時間的善意。此時在李澤文面前,講訴往事已經不會使得郗羽再難過,她覺得茫然,還有點冷,忍不住瑟縮了一下。早年間她根本不能和人談論潘越這事,別說談論,甚至想一想都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一種灰暗的情緒滅頂而來,她不得不把自己蜷縮起來——好像一隻蠶蛹。她安安心心縮在自己的繭裡,安全而舒適。十幾年後的此刻,這繭被李澤文以蠻力撕開了一個口子,原以為一定會被外界侵襲,結果卻發現——不會,雖然有點冷,但卻死不了。但這些年她到底也成長了。她讀過許多的書,觸控過宇宙的神奇,感受著科學的美麗,探索著大自然的奧秘,她曾經在大西洋上航行,到達過地球的盡頭,當年的這樁慘劇對她來說,雖然還會造成心情上的起伏,但也到此為止了。李澤文拿起遙控調高了空調的溫度,又拖起咖啡杯輕輕放在她的手心。“你當時和潘越往來多不多?”“很少。我們是兩個班的,因為我們都是課代表,接觸最多的時候就算送作業到教師辦公室,偶爾碰上了我們也會說上幾句話,但基本沒有私下的交情。”李澤文道:“說一說流言。什麼時候開始傳播的,你透過什麼渠道知道的,包括你還能想起的任何事情。”流言應該是表白後第二天,也就是5月9號午飯時傳播開來。當天上午一切如常,學校裡風平浪靜無波無瀾,吃過午飯後,郗羽去了圖書館。郗羽從圖書館回到教室的時候準備開始上下午第一節課時,流言已經發酵醞釀妥當——下午第一節後,郗羽在走廊聽到了嘰嘰喳喳的議論聲。“中午你們在哪裡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