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一人去。”而秦蔚山魏文已成為了店中常客,哪一次試吃都能看到兩人的身影。
魏文聽後不屑一顧,他有手好廚藝,人也率真,嬉笑怒罵不擺在臉上,心中卻有評判的標準,他善於學習,不恥下問,故而很看不上同僚“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姿態。
待燒好魚盛放在盤中品嚐過後,魏文起洗手道:“走吧。”今日逢雙,李三娘食肆又出試吃,他絕不會錯過。
秦蔚山一邊死命向嘴裡塞魚肉一邊支支吾吾應和,也不知是說“再讓我吃一口”還是“等等我吃完就來”。
……
智樂和尚如約而至,之前他便說要下揚州到李三娘食肆品嚐,不想來的時候太早了,竟然還沒開店。
還沒開店也無妨,莫文遠做了幾道精緻的菜,邀請他一同小酌,熱愛茶葉的智樂和尚在吃上也很有情調,而且他不是很守清規戒律,只要不是太葷的菜都願意吃的,也難怪中黑羊說他只是半個和尚了。
人與人聊天是要找共同語言的,莫文遠喜歡做菜,智樂和尚喜歡茶,兩人湊堆就是“做菜與茶”,莫文遠詢問有何茶可以入菜,並且能做得好吃。
智樂和尚是開明人,從來不認為茶只能喝,只能品,放在菜裡就暴殄天物了,他什麼茶都喝,有錢的時候喝蒙山喝天目山的茶,用大明寺的水或揚子江水配,沒錢的時候,露宿荒郊野外的時候,不值錢的尋常茶餅也是他的喝茶好夥伴。
高下之分、優劣之間在他心中都不是問題。
“茶入菜?”智樂法師很感興趣道,“此方向我未曾想過,但聽來不失為一件趣事。”
莫文遠道:“我既是入菜的,茶的價格就不能太貴,散茶基本上是不能用的,若用了菜價豈不到天上去?”
“不至於不至於,散茶也有好壞之分,最優者入菜是暴殄天物,次者卻很合適,不過出於儲存簡易,用茶餅更好也更省事。”
“我就想用茶餅。”
智樂和尚陷入沉思:“茶味清淡,你若想令茶香同菜色融合,所能用食材就少點,食材之味太重了便會蓋住茶香,烹調過程中更不重油重醬,加過量鹽怕也是不可以的。”
聽他此言莫文遠最先想到的就是杭幫菜中的龍井蝦仁,這道菜一說是清代政治家翁同龢創造的,也有人認為是杭州廚師從“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中受到了啟發,以色香濃郁的龍井茶與本地的河鮮相伴。
蝦仁本身的味道淡,色澤可以用晶瑩剔透來形容,相對而言容易染上茶葉的味道,很符合智樂和尚“食材味道淡”的觀點。
莫文遠自己也有所研究,他道:“我卻認為食材味重油膩也是可以與茶相伴的,茶自帶解膩的奇效,如果與肉放在一起烹飪,做得好了就能讓肉肥而不膩,回味甘甜。”
“如此也是可以的。”智樂鼓勵道,“何不嘗試看看。”
在嘗試之前有很重要的事,就是選擇茶餅。
……
到唐代,茶餅的製作技術已經得到了顯著提高,一塊茶餅想要從茶葉發展至最後成品,要經過採、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製作完成的茶餅已經去除了茶中的青草味,但智樂禪師表示,茶餅煮出來的茶澀味還是很重,如果不喜茶澀,可選擇出過膏的茶餅。
出膏就是指將茶葉先蒸了榨汁,在按照以上加工至茶餅的特殊處理方法。
是否選擇出過膏的茶葉,莫文遠心下沒有定論,以廚師的想法,澀味也是茶的本味之一,去掉這種味道,茶也好像就不完整了,但他依舊無法確定究竟是經過哪種處理的茶餅、以及何種類茶餅做的菜最好吃。
無奈之下就開了場只有中黑羊參加的試吃會,各種茶葉蝦仁在他面前一字排開,莫文遠道:“嚐嚐看哪個最好?”
誰知道在吃食上從未含糊的中黑羊竟然傲!嬌!了!
他盯著莫文遠看,眼神幽怨,出口的咩咩咩也自帶股憂鬱的氣息,中黑羊道:終於想起我了?
莫文遠給他看得毛骨悚然,只能虛心求教道:“怎麼沒想起你了?”一日三餐照常做加餐夜宵輪番奉上,他要是不想我中黑羊就沒人想起了。
中黑羊艱難抵擋住美食的誘惑:“咩咩咩咩咩咩咩!”
瞎說你明明忙著訪友會客。友是魏文,客是智樂禪師,他和兩人的對話中黑羊一個字都插不進去,他深感挫敗。
莫文遠琢磨中黑羊的糾結點,他終於意識到對方是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了,是意難平了,他語重心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