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1 / 2)

小說:大唐第一廚+番外 作者:浮雲素

如果大唐此次出人幫起驅散妖獸,於公,龜茲的歲貢會增加,他們也欠下人情,於私,可向此國彰顯煌煌大國的威儀,讓他們感覺到東土大唐厚重的力量,精神層面是施展壓力。

但這首先有個問題,他們並不知畢方鳥是否好對付,也不知其國內災情蔓延到何處,若是派去的法師道人修為不夠精深,無法對付精怪,就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讓小國看輕他們,還折損了大師。

需考慮方面太多,眾臣爭論許久還未得出結果。

就在這節骨眼上,王玄策的信件來了,聖人命近侍展信讀了,宮殿氣氛凝結,陷入寂靜,最後竟然是聖人最先反應過來開腔道:“如此,我等到不必再做爭論,只需看龜茲金歲年貢幾何便可。”

莫文遠竟然把畢方鳥給端了,還真是讓眾臣沒反應過來,他們雖聽說過對方的佛子之名,然而與聞名天下的唐三藏比起來,他曾經渡化的妖怪皆是些小打小鬧,更何況他極擅廚道,以常人之心揣度之,一人若很善某種技藝,其他方面怕都不大好。

卻沒想到他佛子之名為真,倒是有玄奘法師第二的意思。

莫文遠:我不是!我沒有!

他只不過做的菜好吃些,勾得中黑羊離不開自己,怎就玄奘第二了?

聖人道:“大善,有莫大郎此舉,我等便不必煩神。”

“還要等此事傳開才好,帶此訊息傳遍周圍地域,龜茲便承了大唐一大人情。”

“但此事是否有不妥?佛門已有了唐玄奘,此時再出個莫文遠。”

“非也,莫大郎尚未剃度,並非佛門人物。”

“此擔心並無不可,佛教風流人物過多,百姓難免更響佛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佛教再興盛也是我大唐之教派,便是香火盛些,也無太大關係。”

爭論許久也沒得出結果,最後還是聖人一錘定音道:“此事無妨,諸多神佛庇護大唐,否則也不會令御弟西天取經,莫大郎次舉為國牟利良多,還是多宣講為上,好讓周邊各地知我大唐威名。”

經過討論,此事基調便被定了下來,利國利民的好事,需多宣傳宣傳,為之後寺院俗講活動的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

再說李三娘聽聞莫文遠與中黑羊對上畢方鳥一事,很不高興。她雖沒有神通,對妖物不很瞭解,但聽聞龜茲舉國上下無人能對付此鳥,便知其棘手之處,她分明記得自己教導莫文遠,遇見此事自保為上,哪裡知道他還是打頭陣,聽的她胸悶氣短,一陣後怕。

也好在大郎沒有出事,否則她真不知如何是好。

慧遠和尚的俗講編得差不多了,此番俗講他很是用心,不僅是聽了那龜茲僧人之言,還到處走訪近日從西域來的行商以及其他僧人,勢必將完整的場景編寫出來。

打聽後他發現,當日此事有不少人看見,除了同去的僧人還有都延城的平民百姓,百姓言精怪之事,大多會進行二次加工,口耳相傳之故事更容易失真,故而他聽到的不少版本都是莫大郎“力拔山兮氣蓋世“,一人單槍匹馬收拾了畢方鳥。

還有些甚“天邊有刺目白光閃過”“莫大郎身後隱隱出現佛祖之身形”他都當作玩笑話,一笑了之而已。

在集合百家言論後,他又加以藝術的誇張,文字的喬飾,佛家的禪思,編出了很好的一本俗講,挑個合適的日子便準備大開俗講。

開講之前他還特地邀請了李三娘前來觀看,三娘欣然許之,又將此事說給一眾夥計幫廚徒弟聽,他們聽後深感與有榮焉,紛紛討論俗講當人究竟哪些人去那些人留守食肆的。

李三娘聽眾人打算後連忙擺手道:“不必如此麻煩,我與你們說就是當個笑談罷了,本就不是甚大事。”畢方打就打了,現在不過是後續宣傳,哪裡有興師動眾全酒肆人一同出行的道理?

然雖這麼說,等當天還是一大半的人都要去大興善寺山門前聽俗講,食肆之人簇擁著李三娘,他們到的還算早,一呲溜就跑到正中位置,呈現眾星捧月之勢。

時辰差不多了,其餘僧人先圍速降臺站,俗講僧人登臺,眾人皆睜大眼睛,此次上臺的竟不是他們近年來常見的俗講僧人,而是在大興善寺地位越發崇高的慧遠和尚。

慧遠和尚雖是俗講僧,這幾年卻都在大興善寺內打理俗物,儼然成了寺院對外的一道標誌,因事務繁多,他近年來是不怎麼講俗講了,上臺的都是年輕的僧人或是傳承他在這方面手藝的徒子徒孫,技術不可說是不好,但念舊的長安百姓還是時不時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